礼物
《礼物》,有人写过这么一本书,他叫马塞尔莫斯。他的意思是,礼物就是我们,我们送出的就是我们自己。礼物的交换先于信用的产生。物的交换,是人的交换。
当下,男女之间的礼物,变成了一种潜规则。这种规则下,女性认为,只要没有礼物,就说明对方不在意、不在乎,这种“仪式感”是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途径。男性认为,只要不送礼物,就表达不了自己的爱意,而礼物的贵重与否,成为衡量一个人感情的价值。在这样的普遍认识下,女性产生了一种群体性认识,那就是她们是应该被赠与的一方,而男性必须是赠与一方,这样才能在女性先天弱势的情况下得到尊重,达到女权的解放,或者身份的认同。这样一来,男性的礼物就变成了被动赠与的礼物,女性的礼物就成为了理所应当的礼物。礼物本身的价值——自身情感和劳动的赠与,变成了义务或者责任。男人不送礼物象征着逃避义务和责任,女性收不到礼物变成了被男性轻视或遗忘。
这种状态下,首先女性承认了自身的弱势,承认了“第二性”,礼物是她们从第二性到中间性的一种推动力,这样的潜规则也对男性产生了一种隐形的控制力,但前提依旧是男尊女卑的底层意识。这样一来女性真正会得到男性的尊重吗?索取成为了常态,那恋爱和婚姻就成为了交易,这种交易的来源可能正是我们传统的婚嫁习俗。感情的纯粹性被物质来衡量,就其现实性来说,这种衡量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间接承认了现代社会人与人感情的虚伪性。所以,礼物不能衡量感情,但能够将感情转化为虚伪的物质。礼物的赠与是对女性的腐蚀与物化,接受礼物本身是痛苦的。因为接受的同时,如不赠与的话,那只能将自身的一部分作为物的回礼,女性也就成了物的化身,所以有了圣诞夜炮火连天的景象。这本质上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卖淫。
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也就是物化。女性认同自身成为男人的财产,并且这份财产的价值只能通过礼物来得到确证。女性对男性的附庸,实际上是接受礼物的实际意义。女性对礼物的要求,就是对自身物化的追求。可能多数女性认为,各种礼物的意义并不在于物的意义,而是心理感受的意义,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自己体会,此处不多讲。
《礼记·曲礼上》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赠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对于当权者来说,就是经济利益、感情利益和权利的交换,对于女性来说,就是女权的丧失和男权的扩张。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多数人却丝毫察觉不到。形式上的礼物变成了二者双向的抑制,但表面看来是双向的激励。向好的外表下隐藏着防止交恶的内核。所谓,他人即地狱,送礼这一行为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对他人的恐惧。收礼一方恐惧无法得到对方认同,送礼一方恐惧对方的反噬。从感激、感恩性的送礼,变成了逃避痛苦、害怕报复的送礼,还是回归到了“怵惕恻隐之心”,恻隐,是在怵惕的前提下发生的。感情的表达被礼物代替,最终感情的交流成为了物的流动,象征奉献自身一部分的赠与,也变成了恐惧下的祭天行为。但人,不是天。人,只能是人。所以,这样一种潜规则性的赠与,长期以来,对双方都会产生了情感上的不良体验。
从来而无往,到受之无愧,实际上是女性逐渐失去与男性同等身份的过程,也就是作为物化了的女性,一步步沦为了男人的附庸。
这本来是封建社会公子少爷狎妓的伎俩,而现代女性却以此为荣,真滑天下之大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