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感受骈散结合的韵律,鉴赏美文美景。
2.理解欧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感受骈散结合的韵律,鉴赏美文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欧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欧阳修在庆历五年(1045年)的秋天,来滁州的途中写下一首诗。
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
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
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哪个字告诉我们欧阳修的此时的处境?哪个字描摹了欧阳修此时的心情?
明确:贬。愁。对啊!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滕子京等人纷纷被贬,欧阳修本来此时远离京城漩涡,在河北担任省级高官,他明知仗义执言会惹祸上身,但他义无反顾,仍旧上奏为范仲淹等人辩护张目,导致被守旧派罗织罪名,于是他满怀改革失败的失意,带着政治对手泼来的一身脏水流落滁州。
可是,到了穷乡僻壤的山城滁州,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醉翁”,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原因吗?
二、探究“醉翁”
1.他为什么选择了“醉”呢?
欧阳修初到滁州后闻鸟鸣写下此诗:
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逢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欧阳修选择喝酒的原因:
寂寞。孤身一人来到一个闭塞荒凉的远离朋友和政治中心的穷乡僻壤。
恨,痛恨。内心充满不平与愤懑,痛恨那些公报私仇、巧舌如簧的谗佞小人。
恨,遗憾。遗憾庆历新政失败,报国为民无望。
所以,他选择了借酒浇愁。
2.此时欧阳修年未四十,才38岁,正当壮年,为什么称自己“翁”呢?为什么会“苍颜白发”呢?欧阳修的两首诗中可见原因。
尔来忧患十年间,鬓发未老嗟先白。
“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
明确:政治失意。“忧患十年”,二十四岁时,欧阳修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携手知音,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达老”,非常豁达开朗。二十九岁,他为范仲淹辩护,被贬夷陵,他给自己取了别号叫“迁客”,可见当时他没有回避自己被贬的命运。38岁,他参与庆历新政,又一次被贬滁州。十年间,他被贬两次,报国报民的愿望一再破灭。所以“鬓发未老嗟先白”。
家庭灾祸。“三断哭子肠”,此时,欧阳修已经早夭了三个孩子,就在这一年,他最疼爱的女儿:八岁的欧阳师刚刚去世。故此,“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
于是,欧阳修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颜摧鬓改真一翁,心以忧醉安知乐。”
“心以忧醉”、“颜摧鬓改”让他成为醉翁,他发出“安知乐”的反问。可是,难道他真的从此再也没有快乐了吗?难道他真的就此颓废了吗?
没有,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某居此久,日渐有趣。”“某此愈久愈乐。”可见,他在滁州渐渐找到了快乐。
三、理解其“乐”
通读全文,找找欧阳修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一)山水之乐
1.正如被贬黄州的苏轼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欧阳修发现了贬谪地滁州的美丽,也描绘了滁州的美丽。文中哪些地方描绘了山水之美呢?
明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读赏第一小节
欧阳修写到了哪些景点?
明确:环滁的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这些景点有什么特征?
明确:环滁的山——多
西南诸峰——美
琅琊——蔚然深秀
酿泉——飞泻、音韵优美(视觉、听觉)
醉翁亭——翼然:形态优美。
欧阳修写这些景点时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由远而近、由大到小。
分角色朗读
环滁皆山也。(男)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女)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男)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女)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齐声)
跟着欧阳修寻幽探趣,渐入大山深处,渐渐到达山水之间最美丽的地方:酿泉旁的醉翁亭。“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欧阳修在醉翁亭中又欣赏到了琅琊山的哪些风光呢?
3.读赏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从空间角度描绘山水,第二小节从时间角度描绘山水。请问,第二小节描绘了哪些时刻的景色?
明确:朝暮,四时。共六幅画面。
除了形容词,作者大量用了什么词性的词来描摹景物?分别是哪些词?
明确:动词。“出”、“开”、“归”、“瞑”、“发”、“秀”、“落”、“出”。
用这些动词,有什么妙处?
明确:增加景物的动感和生命力,并且让人感受到每一幅画面都在运行,都在变化。
请你选择一副画面进行描绘,把欧阳修通过动词展现的运行和变化表现出来。
示例:日出而林霏开
太阳冲破云层,喷薄而出,林间雾气袅袅升腾,渐渐消散。
太阳冉冉升起,林间雾气渐渐散去。
欧阳修为什么能将朝暮四时之景描写得如此变化多端?文中告诉你原因了吗?
明确:因为他“朝而往,暮而归。”因为他感受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他流连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真有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感觉。
山水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快乐呢?他醉的不是酒,而是山水。文中哪句话点出了这一点的?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在山水之间得到了久违的安闲自在,在这儿他看到了野芳竟发的春山、佳木繁阴的夏山、风霜高洁的秋山、水落石出的冬山。山水流转间,一切都归于平静,归于本然,他忘记了一切烦恼。刚到滁州时,听见鸟语,他就想起巧舌如簧的谗佞小人,满怀悲愤。而现在,他已能感受到鸟儿的快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分角色朗读,读出景物的美感和变化多端,读出欧阳修的安闲自在的快乐,读出骈散结合的韵律,读出我们共同的陶醉。
(二)宴酣之乐
游戏风雅:“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他们投壶、下棋、行酒令。没有艳俗的女乐。
酒席素雅:“山肴野蔌”。他们“临溪而渔,酿泉为酒”。
知音雅聚:“觥筹交错,起坐喧哗。”古语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他们有共同的志趣与追求。
欧阳修来到滁州,带领着这些志趣相投的州僚们治理出一个怎样的滁州呢?
(三)与民同乐
在滁州,欧阳修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快乐,为学之乐,山水之乐,琴酒之乐,最重要的是“为政期年,粗有所成”的快乐。《醉翁亭记》中的滁州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愉悦。“负者歌于途”。
悠闲。“行者休于树”。
和谐。“前者呼,后者应”。
丰衣足食。“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连很老的老人和很小的孩子都出来游山玩水,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可见人们丰衣足食,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
“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欧阳修明白哪怕在滁州这个贫穷落后的所在,一样可以实现他利国利民的理想,他实践了他推行庆历新政的理念,用“宽简”的政策治理滁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用行动证明了他进亦忧、退亦忧的博大胸襟,让我们看到了他与范仲淹一样的“先忧后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被贬滁州是欧阳修的不幸,那么,这一切却成了滁州百姓的大幸,成了中国文学的大幸。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的自豪自得、骄傲满足,如今读来,依旧溢满愉悦感,这才是真正的乐,是精神生命的大乐。
四、小结
虽屡遭贬谪,却不改其志,欧阳修在滁州突围,让灵魂涅槃,他寄情山水,实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师说:命运给你一皮鞭,你还命运一晴天。
新政失败而被贬滁州,
他带着满心的伤痛来了,
山之僧智仙为他筑下醉翁亭,
在中国文化的意象中,
“亭”意味着停止、休息,
他的政治生命似乎中止了,
他成了苍颜白发颓然其间的醉翁,
他以“醉翁”自嘲,
愤懑自己忠而被贬的命运,
可——这只是暂时的,
他襟怀旷达、苦中作乐,
寄情山水,
滁州为官期间,
他乐山乐水,
乐于施宽简之策,
让百姓丰衣足食。
几年之后,
他又走出滁州,
重新踏上大宋的政治舞台,
用果敢之气和刚正之节,
造福天下,
继续践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文。择自己的喜欢的一段仿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0898/a738bfee62113be4.jpg)
网友评论
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