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太常引2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5-22 05:38 被阅读0次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自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而言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

相关文章

  • 太常引

    —— 杜若 于戊戌年三月二十二日夜,拂得江上清风有感,遂作此篇,兼怀故友。 太常引·戊戌年拂得江上...

  • 太常引

    春阳跋扈泻金波,把岁月消磨,往事作烟萝,似梦里,觉来烂柯。 风流万色,茶书笔墨,享受暖阳光泽,任事事蹉跎,盼有个人...

  • 太常引

    暮间湖畔风萧萧, 绿褪叶未凋。 日落人匆匆, 烟云凝聚西山红。 渔舟欸乃, 波平鱼跃, 众鸟迎霞归。 莫嫌夕阳老,...

  • 太常引

    晚来云起遮飞霞,游人各奔家。暖风醉离人,难相见,催梦醒,更听得风声雨声。 无处觅踪迹,何解心杂绪。长亭青柳,又何必...

  • 《太常引》

    黑云临城天地小,细雨如寒烟。愁来独倚栏,悲白发生人奈何!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江南好时节。郁郁多心思,又何必?清光更多。

  • 太常引

    青丝银发叹相逢,新开寒露丛。花余几点红,梅柳渡江春意浓。 不忘旧容,同饮千盅,共话此年丰,兴尽登高借东风,挽袖奋发...

  • 太常引

    【太常引】 青衣起嗓许君怀, 花旦唱楼台。 束发画眉哀, 问侬意、珠帘半开。 端身扬袖,柔波一眼, 情自戏中来。 ...

  • 太常引

    太常引 冬期日短影兰檀。把酒又西园。 语未倦飞笺。若清啸、冲梁绕寰。 暖阳照拂,卧游解甲,一马震河川。 君意若联弦...

  • 太常引

    倚栏任凭棱花舞,濛濛寒风度。吾问湘神苦,蒹葭苍苍雪漫路。 江上行舟,渡口人伫。凄风挟冷雾,舟波水罅开,乱了思绪不知处。

  • 太常引

    明日中秋,古诗词中以中秋为题的诗文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往年写过,不再写。读相关古诗,选了宋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太常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rn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