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是孩子给了我们作父母的机会,也是孩子教会我们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
作为没有经历培训就上岗的新手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还是沿袭老一辈的传统教育方式和养育模式,来对待自己的子女。
而传统的教养方式可能存在隐患,存在着过时的可能性。这时候,需要作为家长的你擦亮眼睛,帮孩子看到着潜在的危险。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隐藏着敌意的世界中,人会有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基础焦虑。无助、敌对和孤独,这三种态度和倾向,都属于焦虑的范畴。
孩子们是最敏感的,会对焦虑做出无意识的反应。他们最容易能够发现隐藏在环境中的伪善,也容易识别出大人们所言所行的真假。就像皇帝新衣里那个敢于说真话,直接指出皇帝裸体的孩子一样。
举个例子:记得有一次,我躺在床上看书,3岁的儿子过来要和我玩耍,但是我在专心看书的时候,不希望被人打扰。
所以对儿子要我陪他玩的想法有些无视和不理睬,儿子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就不停地在我眼前做各种捣乱的行为,一直在挑战我的耐心。
当他爬到我身上来,试图转移我的注意力,我脑子竟然有一种想掐死他的冲动,当时被自己的那个想法吓坏了,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好妈妈,怎么会有这么邪恶的想法呢?
同时儿子有些害怕地看着我,然后就嚎啕大哭起来。当时我就在想,难道他能够感知到我的想法吗?并且因此感到恐惧害怕而哭了吗?我赶紧去安慰他,抱他哄他。
后来我就想,孩子真的好敏感啊,可能通过眼神,或者其他非言语行为,就能洞察到我内心的起心动念,哪怕是一瞬间、一秒钟、转瞬即逝的想法。
父母的初衷是爱自己孩子的,但父母有时候也是讨厌自己孩子的。在面对父母矛盾的行为时,孩子们会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而且父母们矛盾的行为,会让孩子们心慌,因而产生了烦恼,甚至是出现质疑和害怕。
孩子们为了面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为了在这个恶毒的世界中继续存活下去,他们开始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可怕的世界,不断地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应对办法。
孩子们不仅发展出了应对策略,还发展出了人格中重要的潜在病态的性格倾向。
孩子们为了应对外界环境所采取的态度,可能会有三种方式:亲近他人、抗拒他人或疏远他人。
亲近他人
孩子们虽然感到害怕和畏惧,但依然会表现出亲近他人的愿望,因为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孤立无助的。
所以,他们很希望通过让别人来喜欢自己,来给自己找到可以依靠的对象。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和别人在一起,也愿意为之努力。
比如,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为了避免像以前一样感觉孤立无助,孩子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可能是爸爸或妈妈,而进行支持并站队,来获得归属感和支撑感。
抗拒他人
如果孩子们从周围环境中感受到了敌意和攻击,他们就一定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抗行为,这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抗拒他人。
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他们会对别人的感情和目的抱有怀疑态度,并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反抗。
疏远他人
当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但是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疏远他人。
这时候他既不想依附别人,也不想反抗别人,只希望自己一个人待着。
他会待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中,一个他自己用书籍、玩具、梦想和大自然,或者其他兴趣爱好,所构建出来的世界。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在童年期的经历直接影响其性格的养成和后天的行为模式。
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到的教导不够严厉,那么他的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他后来的经历,特别是青春期的经历。
进入青春期或成人期之后的经历,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这种改变并不明显。
如果孩子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只知道墨守成规的话,那么他的性格就没办法改变了,不论他之后会遭遇什么样的经历。
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越发呆板,他们太喜欢接受别人的控制,使他们无法接受全新的体验。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面对无助、敌对和孤独时候,他只会被迫去考虑到底是该服从、反抗还是回避,根本就不会想到和懂得变通,甚至还会采取其他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而产生恐惧感。
而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在面对和处理无助、敌对和孤独这三者的关系时,完全可以保持平衡、和谐甚至是互补。
要知道,一个人完全能做到既照顾别人的感受,也能做到坚持自己的原则,就算是不和任何人交往也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时,要适度的引导,而不是给孩子过多的束缚,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