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思考4
昨天我们说到在确立了课题之后,就要尽快展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我们讲到几个大的原则:要建立大局观思维,注意整体的流程和结构,不要被细节所困;既要注意时效性,也要注重节奏和效率,加快OODA的循环过程(忘记OODA是什么,可以复习一下战略和博弈论那几课);要亲临现场,收集一手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应该从哪些维度入手,收集什么类型的信息。
先讲一个题外话。在人类的认知界,除了数字“三”以外,“七”也是一个颇为神秘、玄妙的数字。不仅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黄帝内经》将七作为人的基本生理循环基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在西方文化里,也将七看做一个颇为“神圣化”的数字。以7天为一周,“智慧建立房屋,凿成七根柱子”,等等。我们在这里也借用一下这个神奇的数字来帮助记忆。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即波特教授的五力分析模型,再加上技术创新,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信息收集。
上过管理学和商学院的同学对五力模型一定不陌生。它是由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Michael E. Porter发明提出的。由于教授在这方面的贡献,直接催生了“战略管理”这门课。我们在这里稍微八卦一下,波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四位被聘为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的学者。你可以不要小瞧了这个中文听起来平淡无奇的称号。在哈佛大学里有无数的“教授”职称:讲席教授,教授,副教授。。但其实这里面的等级多,套路深。这个“大学教授”,意味着你可以在哈佛大学里任何一个系去开课,根本不需要通过审批。足可见其含金量,或者说,波特教授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个五力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压力或者说威胁,具体是来自五个方面的,五种压力:
1. 来自业内的,现有竞争对手的压力:细化之下可以从市场的成长动向,其他对手的竞争能力,企业目前的成功关键因素,企业的资源定位,经济趋势分析等。
2. 来自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压力:可以从准入门槛(巴菲特所说的企业“护城河”),其成本优势,市场可能的预期反应等细化方面分析。
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包括商品的相对价格,转换成本,顾客对其感知和敏锐度等等。
4. 来自业务下游,即客户的压力: 主要是来自消费者,服务对象,渠道,物流,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行业垄断程度等等。
5. 来自业务上游,即供应商的压力:包括供应商和整个供应链,上游的垄断情况,成本等等。
这个五力分析是相当有力,甚至很多学院和教材都过于神化了波特本人和他的这个五力模型。虽然说不仅是在产业分析上,而且也可以应用在对个人成长的压力分析上(下届学员,跨界学者即为潜在压力,顾客是下游压力等等),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个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提出,其背景主要是针对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O) economics,即产业分析。进入信息化时代,很多商业模型更上个世纪相比已经大不同,所以我们不能过于依赖模型,不能完全简单套用。这是需要注意的。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说信息收集数据收集非常重要,但信息量过多反而不利。换句话说,在对知识的处理上,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效应,这几乎是存在所有领域的,普遍适用的“公理”:随着积累的增加,其产出或附加值的增加呈递减的态势。再美味的食物,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它带给你的愉悦感增加的越来越少。这也正是很多人会一不小心就喝的“宁酊大醉”的原因。随着喝的越来越多,当初那种微醺状态下的美好愉悦感觉不再那么明显,甚至有开始消退的迹象。你可以理解成是身体已经逐渐适应了那种微妙的状态,多巴胺水平升到一定界限程度,一定只能是逐渐开始下降。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就会开始加大喝酒的量,以图继续保持那种“美好的状态”。
然而真实的情况只能是,再怎么多喝也没有那种美好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天醒来那种头疼恶心的宿醉。那个感觉倒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你也一定听过“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也被称为"幸福-收入之谜"。人的幸福感并不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一直上升,而是在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就不再上升,甚至会下降。根据艾瑞咨询和百度金融的数据,在我国这个临界值是月收入1万五到4万。也就是说,介于这个月收入的人群普遍幸福感指数最高,小于这个范围的人会觉得经济压力过大。而月收入超过4万的人群,反而幸福感会下降。
我们都听说过“知识的诅咒”,是说越是在某一领域对一切都了如指掌的人,反而越难产生新的智慧。这也类似于我们之前讲的“创新者的窘境”。新进入者总是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对新信息和知识产生各种问题。然而随着“知道”的越多,反而产出的智慧会越来越少:知识的增长并不必然带动智慧的增长。所以我们要注意对知识的积累不要过头。保持在一种相对“饥饿”的状态,旁观者清的状态是更优策略。
明天我们讨论如何在缩小范围,收集处理信息之后,最终确立课题。
这个思考的研究过程我写的很长,但是很深入。通过对一本书的解读,其实是参详融合了过去很多的知识。也是一种新的,主动学习方法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