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300

作者: 果大喵喵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03:12 被阅读6次

    #更重要的是思考1

    前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商务写作,其中引出的一个观点是,写作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深入的思考和洞见,比文法,修辞更重要。

    今天开始顺着这条线路,通过几本专门讲思考力的书来进一步钻研和打磨这个部分。

    思考并不是漫天无边无际的“脑洞”和“狂想”,虽然我们说创新和创造力是稀缺且重要的品质。但有效是思考需要刻意练习,通过锻炼掌握那些强大的思考工具,脱离了实际和主题的“想”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开始,不断的练习自己的思考力。然而这仅仅是开始,生活中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从大事小情的决策,到人际关系,人生困局等等,问题和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只是为了“解决”而解决,可能最后就会忙到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我们的生活既需要脚踏实地,也要学会跳出框架,站在制高点,用大局观思维,让人生不断进阶并且更有意义。

    1. 思考提升的框架

    我们这里概括归纳一些帮助提升思考力的大原则:

    确立问题,比寻找答案更重要。

    精简问题,只做更少数值得做的事情。

    提升问题的质量,重于提升答案的质量。

    说白了,就是只做“有价值的事”。越是简单的道理,越少为人们所重视。

    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事吗?

    这几个大原则,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人生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一定必须只能用在更少数,更重要,更值得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上。这就要求我们真的会取舍,了解价值和意义。

    前面讲到《古金兵器谱》的时候提过古龙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朱停。他姓朱,朱停,朱停。凡事做之前先停下来想一想。想明白了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必须,非做不可的事。于是很多事可以干脆不做了。打游戏,刷剧,无休止的购物扫货。这些自不必说。

    甚至那些看起来不能避免的:计较生气,争权夺利,加班补课,减肥养生。给自己一个缓冲和空档停下来,或者干脆尝试省略一次。

    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太多事情,真的没有必要做。

    学会取舍和选择是第一步。让人生有“冗余”,有“留白”,有“空间”。让自己能自由呼吸,才能进一步提升思考。

    大道至简。

    2. 诚实的面对自己,去伪存真。

    不想做伪思考者,伪工作者,伪学习者,就必须接受现实,放弃幻想。

    这样想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可以利用矩阵法,将问题或者事件是否有价值,按两个维度划分: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二是这个问题的可解决性,或者说有明确答案的程度。前者的重要性大于后者。也就是大家常听的那句: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的做事重要。

    确立核心问题的方法,总的来说,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度理解。信息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要有层次有结构的理解。

    我们在之前讲到脑神经科学有关的知识时讲过,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理解的方式不仅源于大脑,更会反过来塑造和改变大脑的沟回,皮层厚度等实质性的物理结构。这也正是思考的“刻意练习”可以产生效果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注意平时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及是如何思考的。你的思考塑造你的大脑,更不用提那些平时根本不去思考的人。

    3. 收集信息的时候,不仅是要从自身,还有从外部环境,第三方,以及其他潜在可能性的地方入手。掌握信息的前因后果,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波特的五力模型原理)

    在确立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和比较的初始阶段,要学会“连接”,动用集体智慧。尤其是在初入职场,或者进入某个新的领域。要给那些成熟老练,又智慧和经验的人尽可能多“展现其知识和见闻”的机会。这虽然是利用了一点人性的弱点,但早在远古时期,智人能战胜比自身更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种,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大规模协作的力量。不要用蛮力,不要单打独斗。不要做一个勤奋却孤独的点,要利用关系网,给自己建立并且不断扩展“智囊团”。

    问题可能很难一次性问到“点子上”。缩小范围,建立合理的假设。一开始也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有方向的问题比不清晰的好。有了假设就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或者继续寻找依据,或者推翻假设的可能。不管是从正,反哪个方面看,都是在进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具体来说,假设的时候可以借用前面说过的MECE法则,用过程法,二分法,矩阵法等等,比如假设一项政策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提高还是降低?比如新产品研发对明年的净利润是增加还是减少?公司调整战略换方式和领域招聘会是优势还是劣势?总之目的是尽量多的挖掘细节。

    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语言化,文字化。问题能否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能表述到什么程度,恰恰说明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减少沟通交流障碍和误会的有效手段。因为人其实是分为“视觉型”思考者,和“语言型”思考者两类。如果不能将想法转换成可视化的语言文字,很难确定对方乃至整个团队是不是真的互相理解。中文是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因此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都属于“视觉型”思考者,要利用好我们的天然优势。

    这里就又回归到前几节的内容了,即有效的写作。多用主语+动词的简单有力形式。不要假设大家都心知肚明在说什么。实际的经验告诉我们,多数情况下很可能大家想的都不是同一样东西。你必须说出来,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的理解都在同一层面上。不用why这种开放式却模糊不清的句式,多用what,how,where,这种已经包含一定信息的问题。这个阶段不是要让大家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而是需要尽可能的暴露和挖掘信息。多用比较句式。这是在一个句子里多增加信息量的方法。不仅明确问题是什么,还明确问题不是什么,即清除可能的隐患。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主要先肃清了一下人们的惯性思考:不要急着动手解决问题,先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我们讲了两个维度: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可给出答案的清晰性。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是不值得解决的。我们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必须学会选择和精减。只挑少数最重要的,最值得做的事情。这既要求我们提升思考力,而反过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智慧的增加,我们会更加善于取舍。

    之后我们开了一个头,如何确定值得的问题:要深入第一线牢牢抓住一手资料,并深入的有层次的理解获得的信息,以此来确立问题。学会动用组织的力量和集体智慧,切忌职场上的孤军奋战。

    在掌握信息,确定问题的初始阶段,尽量给出具体的有细节的假设,之后工作的目标是进一步确立问题:或寻找更多支持假设的证据,或寻找推翻假设的证据。总之是为了缩小范围,加增深度,在讨论时运用语言技巧让所有人同步的理解问题所在。

    明天我们继续讲,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如何进一步只做有价值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9/30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ps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