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孤独的梵高先生,去南方小镇旅行

作者: 祁十一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20:54 被阅读0次

    看电影《至爱梵高》,想起了2014年春天的欧洲旅行。那也像是一场寻找梵高之旅。

    从巴黎到南法,再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段延续十三天的旅程。

    走过了梵高生活过的小镇,创造力旺盛的地方,死去的乡间;也走过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那一天还刚好是他诞辰162周年。

    那段时间非常喜欢他的画、他的文字,在其中寻觅到了内心情绪的安放。

    他的文字与画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源自纯粹。


    在巴黎盘桓三日后,去了南法的阿维尼翁,接着坐火车半个多小时就抵达了阿尔勒。

    那是梵高生活过的小城,一座古色古香的欧洲小镇,古堡一样的石头房子、石子小路,刷成了五颜六色,在南法的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人的心情也随之绽放。

    曾经带给梵高灵感与痛苦的小城,如今因为梵高而成为一个旅行圣地。整个镇子,似乎因为梵高而散发出光彩与活力。

    他呆过的每一个地方、画过的每一处风景,如今都成为游人瞻仰之处。

    星空咖啡馆,门口竖立着梵高的画,现实与画几乎一模一样。

    不过奇怪的是,旁边的数家咖啡馆几乎都是高朋满座,唯有它少有人去。

    大概成为圣地的地方,人们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去瞻仰,而不会踏入其中吧。

    一如“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

    多么神奇的定律。人的心中藏了这么多的禁忌、戒律,平时一无所知,只有在身临其境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阿尔勒的疗养院,也依然保存着梵高画中的模样。只是如今已无人居住,成了一个梵高式景点。门口的商店,卖的全是梵高绘画相关的商品。

    三三两两的游人,都会在疗养院里的咖啡馆坐下来,静静地看着已成为梵高画中的风景,发呆。

    在阿尔勒的一天,于街巷之中反复走了很多遍。除了梵高以外,这座小镇本身的味道也让人流连。

    风很大,大概就是当地人所称的“焚风”,属于南法特有。

    这一点和我现在生活的大理很像。同样是阳光灿烂的高原小城,也同样在每年冬春进入风季。三月份时,风大到顶点,几乎能把人也掀翻。

    阳光与风,能孕育太多东西,也能带走很多。

    就像梵高的画,在荷兰与巴黎时,画风阴郁低沉,一如所处环境的压抑。

    而到了南法,像是被阳光洗去了阴霾,开始绽放出色彩与光芒,也释放出内心积蓄已久的能量。

    但这风,既会吹走阴霾,也会让人的神经在风中凌乱吧。

    真的,身处大理,经历了风季那巅倒众生、让人跺脚叹气的狂风,夜晚听着风在窗外那鬼哭狼嚎,你会懂得风的强大力量。

    人始终是被自然环境所塑造、所影响的动物啊。所以说认真选择、对待你所处的环境,一点儿也不夸张。


    还去了巴黎附近的奥维尔小镇,梵高自杀去世的地方。

    相比于阿尔勒的古色古香,奥维尔更像是一处乡间居所。没有明显的街道,集镇与乡村的界限也不分明。还去了巴黎附近的奥维尔小镇,梵高自杀去世的地方。

    梵高所画过的麦田、教堂等许多景物,依然在这里保存着、使用着,似乎未随时间的流逝、梵高名气的繁盛而变化。

    古老的欧洲,这一点最让人感慨:与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中国相比,那里对历史的保存让人安心。

    也去了梵高的墓地,在一片墓群之中不起眼的隐藏着。与他的哥哥提奥合葬一起。

    电影中说,提奥与梵高“两体一心”,真的不假。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集成了一本厚厚的书《亲爱的提奥》,比一块砖头还要厚。有两块砖头那么厚吧。

    信中的文字,是我对梵高倾心的第二原因。真挚、纯粹、敏感、动人、准确,仅仅是从这些文字,你也会懂得这个人是个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他说:要保持你对大自然的爱,因为这才是越来越深的理解艺术和生活的正确道路。

    他说:诚实和勇敢总是好的,即使犯了许多错误,也比心地狭隘和谨小慎微好的多。

    勇敢的去爱,爱里面存着真正的力量,一个人要爱很多,做很多。

    只有怀着爱的心情去工作的,才算是真的工作。

    所谓艺术家,就是这般纯粹地活着吧,以自己的心去面对整个世界。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狂风暴雨,没有一点退缩,也无一丝妥协。永远的单纯、纯粹,不掺杂一丝杂质。

    又具有极高的天份,去把这颗心表达出来。无论是以文字、画面、音符,还是其它什么形式。

    而梵高除了文字,画面是他整个精神的最高表达。

    不知道你在他的画中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童话。


    后来还去了梵高的家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参观了梵高博物馆。

    这里收藏了许多梵高的原画。看原画和复制品区别很大。只有面对原画时,你才会真正触碰到艺术家笔触下的惊心动魄。后来还去了梵高的家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参观了梵高博物馆。

    至今仍然记得看梵高那幅海上风景时,浑身一颤。

    图说:并非这一幅,但未在网上找到当时看到的原画

    “我心中有风暴,犹如这大海。”

    便是这样的景致吧。艺术家内心中所有的不安、狂躁、激情,都在画笔之下了。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能在画中感受到那涌动的内心情感吧。它太让人不安了。

    身为普通人,我们大多追求舒适、安逸、稳定的生活,厌恶漂泊、居无定所、朝不保夕。

    我们在人世中浮沉,渴求出人投地、比别人更好。

    我们在与人的关系间挣扎、消耗、磨损,变得面目可憎,麻木平庸。

    不求大波大浪、大起大伏,只求能平稳度过每一天。

    然后在安稳之中死去,却像从来没有活过。

    而总有一些人,保留了他们最本能、最原始、最纯粹的样子,未被人世的牢笼所驯化。

    足够幸运的话,他们会以艺术来表达。这些艺术作品提醒着人们,生而为人的意义。

    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每一个国家,中产阶级兴起都会带来一股梵高热。从欧美到亚洲、南美,许多国家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已记不太清。那篇文章也未再找到。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每一个国家,中产阶级兴起都会带来一股梵高热。从欧美到亚洲、南美,许多国家都是如此。

    倒是对这个结论印象颇深。

    从身边观察来看,这样的说法有些道理。

    梵高在中国风靡起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吧。他的画展、他的书信集、他的生平故事,在被传播、讲述。

    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

    最近的这部电影上映后,据说票房也很可观。我们去的时候,尽管上映好几日,也几近座无虚席。

    大概人们稍微富裕一点,就会出现强烈的精神需求。

    而梵高,无论是他突破生活的牢笼、纯粹追求艺术的人生,还是他与普罗大众心气相通的语言,更不用说他强烈灼热表现力极强的绘画,都是中产阶级一个极易打开的窗口。

    在这个窗口前,人们获得了情感的抚慰与出口,以及精神的安放。

    邮件:498255427@qq.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寻孤独的梵高先生,去南方小镇旅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nz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