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哲思想法
从“庖丁解牛”看技术精湛

从“庖丁解牛”看技术精湛

作者: 学上嘉双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23:10 被阅读0次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他在科举考试中发现的人才。欧阳修写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短文叫《卖油翁》,讲的是一个油翁现场表演“技术”。有一个射箭的人,名叫陈尧咨,射术非常高超,找不到第二个人与他相比。有一次,他在自己的家园里射箭,射了十次,就中了八九次,旁边的人马上喝彩起来。但是在旁边看热闹的一个人没有跟着“起哄”,而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这却引起了陈尧咨的注意。

    原来,这个“笑了一下”的人,是一个走街串坊的卖油翁,也就是遍身菜油味儿的油贩子。陈尧咨觉得这个老头有些奇怪,一个下力人却故作傲慢,好像还看不上他射箭,心里就有些不舒服。他马上走到老头身边,问道:“你懂得射箭吗?”言外之意,你个乡巴佬,还有资格笑我?意外的是这个“乡巴佬”并没有被陈尧咨的气势吓住,还冒了一句:“没什么,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被激怒,反问道:“你会什么?”

    只见卖油翁慢慢放下担子,然后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把葫芦口盖住,就开始往葫芦里倒油。油像一根细丝,穿过小小的钱空流入葫芦,不一会儿,就装满了。然后,老头叫陈尧咨看铜钱。那时的铜钱和秦朝一样,也是圆形方孔的。陈尧咨一看,油倒满了葫芦,钱空一点也没粘油,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个老头有绝技,所以他敢和我“叫板”,真是天外有天啊!陈尧咨想到。他深悔自己的“莽撞”,其实自己“射术”有限,却还在公众场合“献宝”,真是惭愧之至!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年轻时争强好胜可以理解,但也免不了要“摔跤”,因为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实在太多。有句话叫“高手在民间”,这意思是说,在台上“练把事”的未必是功夫到家之人,而功夫比他深的,说不定就隐藏在台下。人家不来“亮相”,那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高手在民间”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民间是个广阔的天地,人活着要生存,各种本领都得学。多一份本领就多一份希望。天下三百六十行,怎么着你也得懂几行,否则将来遇到“不济”,那就会使自己十分被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一个人来说,那是一种奢谈,因为全部都要学到,那是不可能的。但一个人活在世上,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应该不能含糊。也就是不仅要“懂”,而且还要精通才行。不然,你靠什么养活自己呢?古时候有个南郭先生什么也不懂,大家共同“吹笛”时,他混在里面做做样子,没人发现他也就混到了一碗饭吃。但是要一个个“单独吹”了,他就不那么好混了,只得逃之夭夭。在今天的生活中,好些事情我们都有严格分工,也就是“单独吹”吧,如果不好好学点硬功夫,真还只有卷起被盖走人的份。

    凡是动手的工作,许多人可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会看不会做,或者勉强能做,但手不听话。这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眼高手低”。产生这样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缺乏基本功的训练。传说鲁班学艺的时候,师傅不先教他如何盖房,而是要他把又粗又长的树干锯倒,然后在上面“打空钻眼”,或者把大大的圆木劈成“方”的,又把方的削成“圆”的,如此反复。有人看见这样无休止的重复,肯定要提出疑问,这师傅究竟在唱哪一出?或者干脆对师傅的做法提出质疑,他究竟有没有学问?其实,这是师傅在教徒弟之前,要徒弟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战国时代有一哲人叫庄周,人们尊称他为“庄子”。庄子和老子齐名,合称“老庄”。其实他们俩所生年代相差近两百年,根本不搭界。但是,他们都是道家学派的精神领袖,所以就有人这样叫了。庄子在《养生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屠宰场杀牛的人,居然对杀牛有特别的见解。他说,牛被杀后,他能用极短的时间把牛解割完毕。

    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关于这一点,杀牛人是这样说的:他们看见牛和一般人看见牛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看见的牛,是长着毛能走动的牛,而他们看见的牛,却是一副骨头架的牛,而且还能看清,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其实,他看得清吗?不可能,除非他的眼睛有透视功能。但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也的确看得清。因为他在从事这项工作,时间长了,一条牛的骨架是什么样子,哪块肌肉附在哪根骨头上,他都很清楚,当然在看见“活牛”时,感觉就不一样啰!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绝”。真正的“绝”却是刀的使用。根据“磨刀”的次数,就可以分辨出技术的高低。一般的新手,一个月就得磨一次刀,因为他见着牛筋就挑,见到牛骨就砍,结果刀很快就钝了。技术好的,一年就得磨一次,因为他毕竟积累了许多经验,见着软的才割,见着硬的就绕开走。至于他自己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还没磨过,而锋利程度不减当初。原因何在?这是他找到了一条技术“精湛”的路子,让刀通过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缝隙,肉与肉之间的缝隙。

    这就是庄子“庖丁解牛”的诀窍。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十九年不磨刀,还同样锋利的话,那简直太妙了!可是,我们看见的,却不是这样。在市场中割肉的那些屠夫,几乎三五天就得磨刀,还能等到十九年?十九年后才磨刀,不光是刀生锈,可能人也生“锈”了。这个“庖丁解牛”和那个“卖油翁”一样,都是在讲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别忘了“练”这个词。三天不练手生,三月不练脑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是争取向技术的最高峰进军的可靠保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庖丁解牛”看技术精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zs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