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看写作境界

作者: 时歌 | 来源:发表于2019-11-08 22:57 被阅读0次

    最近,陪孩子听凯叔讲《西游记》,听到“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去查了《西游记》原版,知道孙悟空并不是请庖丁相助才打败犀牛精。

    可是,凯叔在此处糅合得毫无违和感,对《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解说得非常生动,让我深受启发:

    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的变化,对于写作,也很有借鉴意义。

    01 第一阶段:寻找工具,初学解牛

    一般,我们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缺少经验和技术,但又急于做好,就会认为如果有一把好工具,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寻找好用的工具。不断地寻找、使用,然后又放弃,再尝试新的工具……

    就像庖丁一样,他最初也在疯狂地寻求解牛的好刀,随身携带的多达十几把。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解牛技术,处于初学的“全盘接受”阶段。

    先不说这些刀带着重不重,使用的时候会不会眼花缭乱。如此折腾,只因为我们都和庖丁一样下意识认为:工具,自然是多多益善。

    哪怕根本没时间用到每一把刀,也会觉得只要放在那里,就会无比安心。

    刚开始写作时,我一听到大神们安利各种工具或者方法,就会忙不迭地记录下来,还有各种关注和收藏,身怕错过任何一个。

    事实上,忙忙碌碌记了一堆,我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实践,最终,很多都是放在那里,从来没有用过。其实就是图个心里安慰,安慰自己,别人在学,我也在学。

    与此同时,因为刚接触写作,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限,让我处于大量而又盲目的“全盘吸收接纳”阶段。

    这种“多多益善”的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不堪重负。要想再继续,就得下定决心“化繁为简”。

    也就是,必须重新审视之前收集的所有好刀,做出取舍,只留一把,才能集中精力和时间研究解牛技术。

    因为工具只是辅助,解牛技术才是核心。如同对写作而言,想再多没有用,去写就对了。一旦写起来,就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有目的地进行写作。

    可是,“多多益善”的收集过程也是必须经历的。如果手里都没有刀,还怎么“化繁为简”呢?我如果没有拓宽对写作认知的这个过程,就没有办法找到深入的方向。

    所以,对写作来说,寻找工具或方法,广泛学习专业知识和经验,也是必经的第一阶段。

    02 第二阶段:精简工具,深入解牛

    既然工具是辅助,又是解牛时必须用到的,只留一把,已经完全足够。

    舍弃其他的好刀,只留一把。看似减少了工具,实际是为了更大地发挥工具的作用。

    这一把刀,是经过优胜劣汰留存下来的,它必定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使用起来最顺手的一把。

    只留一把,庖丁才能将更多的精力,运用于解牛技术的提升,以及和这把刀默契的磨合。

    对写作来说,也是如此。各类工具或者方法很多,但未必都适合自己。即使有的工具或者方法如何神乎其神,自己用不好,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所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工具或方法,自己操作起来更快,就保留这些工具或方法。什么样的领域,自己不排斥,就先进去看一看、写一写。

    更重要的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完善写作的基础知识,提升写作的专业能力,系统而专注地进行仿写和训练。

    要深入解牛,就要明白刀不是用来剁骨头的,而是用来让肉和骨头分离。如何让肉和骨头精准分离,就需要研究牛的筋骨和结构。

    没有章法的乱挥乱砍,最后,只能把刀用废了,人也搞累了。如果写作时,不能静下心来研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套路,有的放矢,很快就会因为迷茫,磨灭了写作的激情和信心。

    要更好的写作,还要注重和平台接触,和同行交流,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指导意见,加深纵向认知,适时调整前进方向。

    03 第三阶段:任一工具,完美解牛

    庖丁用这把好刀,日复一日,专心研究牛的筋骨和结构,进行大量的解牛练习。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解牛技术的提升,使得他用刀解牛,越来越“游刃有余”。

    等到他的解牛技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无论用任何刀来解牛,都不会影响最终的效果。

    因为牛的筋骨和结构,在他的心中。在何处应该如何下刀,全都了然于心中。哪怕闭着眼睛,也能解的丝毫不差。

    有没有好刀,对他不再重要。他优秀的解牛技术和用刀经验,足以支撑他“游刃有余”。

    他只用随手操起一把刀,就能完美解牛。一把普通的刀,他也能用上几百年,没有任何损耗。

    如同写作,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掌握了必备的写作技巧和专业知识之后,想写什么,都可以信手拈来。同样是一支笔,有的人却能妙笔生花。

    当庖丁到达这种境界之时,他大笑了三天三夜。我不知道,写作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因为我距离这种境界还很遥远。

    不妨想象一下,这种境界也许如同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也期待着,那种“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状态,早日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庖丁解牛看写作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cg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