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设计今日看点iDesign
思维与逻辑支撑设计作品

思维与逻辑支撑设计作品

作者: MitchellMi | 来源:发表于2016-07-02 01:22 被阅读397次

    To creat great work, here’s how you must spend your time:

    1% Inspiration

    9% Perspiration

    90% Justification

    伟大的工作需要这样分配时间

    1%的灵感,9%的努力,90%用来确信并辩护自己是对的。

    ——《damn good advice》

    用这句话描述最近的工作最适合不过。

    导师经常提到要形成逻辑说服自己之后说服他人,方案逻辑严谨合理性至关重要。没有平白无故的设计灵感,即使想法来自于头脑中的闪现,也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存在着内部可寻的源头。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在动手之前都有一个叫 inspiration board 的东西,UX设计师在全面阐述创意想法时也都会形成 story board。设计师擅长动手设计毋庸置疑,但往往忽略调研与思考过程,将过程与结果梳理出严谨的逻辑说服别人,把设计观点在产品中得到贯彻。

    自己学生时代甚至工作后小半年时间里对于动手设计前的工作都不重视,过分看重结果。大学时做工业设计作品展示前都要留出版面来展示灵感来源与调研,我一直把这部分当做作品中最“虚”的部分,“随便扯概念、讲道理”和“图片堆砌”成为这部分主旋律。有时甚至作品设计已经快接近尾声才后补这些设计思考调研过程,看着结果像什么就去胡乱找与之贴近的东西补上去。不会探索当时自己想法的初衷来源,更不会成为一个逻辑体系。

    工作之后更多接触界面设计工作。想到点子就着急表达,比如觉得这样改进我用着比以前更舒服就按照这样改,竞品一个功能很适合自己负责产品的使用情景就略作修改搬过来。不会把时间花在动手前设计调研与逻辑梳理上。当时看过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有设计前的故事板或者说明设计初衷的ppt。只是一味觉得这些都是学生时代的产物,要不就是公司为了宣传搞得糊弄外行的 little tricks。

    这一时期自己只关注设计结果,但很少考虑优秀学生作品或者上市作品的设计初衷。认为设计出优秀产品的原因是“没办法,这个设计师本身就是个天才”或者“可能是设计者灵光一现吧。”肯定了在大量练习基础上的天赋与灵感,忽略了设计者思考方式与设计思考的谨慎推理。

    在接触智能硬件体验工作以来,由于产品自身属性与导师引导使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与以往有所改变,更加注重设计过程,尤其是在思考设计方向与定位的逻辑性方面。

    硬件与软件比较起来更不易修改,所以前期设计方向确定,包括设计语言风格,用户使用感受等就至关重要。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着手设计后再想迭代更改会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像软件迭代那样便捷与迅速。这就要求在设计前更要形成严谨的设计逻辑,说服自己同时也让其他各部门满意。

    导师原来在设计公司做负责人。与其他公司设计部门相比设计公司接触项目更多更杂,要满足不同甲方要求。所以在面对设计项目时更强调设计过程与设计逻辑的合理性,从而说服甲方接受。在风暴产品设计时导师也始终要求设计方案有理可依,有法可寻,我逐渐不再认为设计方法论是无用之说。无论何种设计风格、设计样式背后都有一种理论在支撑,也慢慢理解了田中一光在《设计的觉醒》中提到“设计始于概念终止于方法论,最后被人记住的不是设计师的名字而是作品”的意义。

    即使可能最后想法回到了原点,但经历了演进过程的推敲,面对同一产物所得到的理解是不同的,面对用户失败风险也是会降低的。

    -------------------------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要时时刻刻站在用户角度review产品,将使用情感渗透到产品开发各个进程。站在用户使用立场上与产品经理、工程师、市场与营销讨论新产品功能给用户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好处,并优化打磨旧功能细节、使用感受等等。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平衡商业价值、技术可实现性及用户使用多方面因素,而我目前所要做的就是怎样争取更多资源把用户使用方面做到最好。在产品经理,工程师,用户体验师及营销市场这四方面力量不断争执过程中产品才会逐步被打磨光亮。

    当产品经理推行一个新功能时用户体验设计师总是能从自己角度出发提出相应质疑。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功能决议过程中的沟通成本。所以有人向我提出:目前产品线也挺多,要不你来做产品经理吧。我的导师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他一个人做不出好产品,同样你一个人来做也做不出。让我联想起《乔布斯自传》中的一个比喻:一堆普通石头放到机器里面互相打磨才会变得光滑漂亮。

    如果说设计师是技能型人才,那么产品经理更偏向资源型人才。《启示录》中用单独的章节描述了体验工作在产品迭代中的作用。资源型人才要充分发挥技能型人才的效用,听取其建议,进行合理权衡规划。任凭一种类型人才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没有他人站出来反驳与讨论,结果容易偏左或偏右(全能型天才例外)。

    目前自己接触绘图工具越来越少,反而接触文档工具接触越来越多。有时候也是纠结,自己到底算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设计师?

    动手设计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生存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思维体系与设计过程,以人的角度发掘思考产品体验并说服其他人认同。在《至关重要的设计》中苹果前设计总监,布伦纳强调了苹果以设计为驱动,所有产品形成统一优秀的用户体验。这一点不是来自漂亮的外形与UI,而是来自设计思考并在全公司贯彻用户体验为主导的观点,渗透到各个生产营销环节,使用户与公司产生一致的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一些成功的公司,其设计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产品所传达出来的气质与调性。外表与设计风格可以抄袭,但外表下的产品气质模仿不来,设计思维体系、用户体验理念模仿不来。

    站在“人、生活”角度思考问题,最终是要做出有趣、好用的产品,至于是用何种手段或者用什么工具来做无关紧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拥有设计思维并配合适合于自己的表达工具,那么就可以称之为设计师,广义上的设计师。

    随着互联网交互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交互设计师都在担心未来交互行业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有很多人相信设计师其实主要还是做appearance的工作。

    无论是互联网早起的网页设计师、界面设计师,还是交互设计师、体验设计师,或是人机交互专家,产品设计师等一系列职位,万变不离其中还是这群人熟练擅长的设计思维体系与设计过程。职位名称在变,输出物在变但核心思维不变。也许未来交互设计师被其他职位所取代,但我相信能胜任新职位的还是原来那一群有着设计思考的设计师。

    逻辑严谨的设计思维体系、合理完善的设计推演过程、细致新颖的设计表现手法。

    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只看重最后一项,但设计创新的果实是建立在前两项基础上的。顺着表象往下追寻才知道表现物是由设计过程推演过来的,而设计推演又要有思维体系去支撑。

    当明白多了时,不明白的事只会更多。设计真不是两个字那么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与逻辑支撑设计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lq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