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北体毕业后刚开始在北京俱乐部当健身教练,参加各种体育赛事并且成绩不错,坚持两年之后看不到希望,转而去了深圳在更规模的俱乐部工作,按课时计酬。
持续戴口罩影响了俱乐部的生意,陈辉带着积蓄回到老家的省城寻找出路。本来计划在省城按揭一套房子留着当后路,朋友担心他收入不稳定会断供,原生家庭又给不了支持,自然失去了购房的最佳时机。
省城毕竟资源有限,和理想相差太远。就在陈辉无助的时候同门师弟在北京开了自己的健身房,邀请陈辉加盟,陈辉再次回到北京已经是毕业后的第9年了。
陈辉出生在广西大山里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父母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陈辉在三兄弟当中排行老二。
父母有限的资源养育四个孩子十分吃力,父亲只好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走出大山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家里有十多亩土地,基本上都是人工耕种土豆、玉米、果树等作物劳动强度很大,陈辉兄妹从小就跟着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手脚得到锻炼,体格也均衡发展。
陈辉在三兄弟中显得有些矮小,父母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只好给儿子认了干爹,在那里认干亲有保佑孩子成长的寓意。
干爹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倒腾生意,人高马大走路带风,这让陈辉羡慕不已。
山里人实在,干爹就给陈辉讲述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家里穷甚至吃不饱,为了讨生活我只能跟着父亲做点小生意,风里来雨里去全靠双腿奔跑,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样。”
虽然陈辉不能完全听懂干爹的寓意,但有一点他明白了:“多运动才有利于身体成长。”
从此,无论家里有什么活陈辉都抢着干,特别是到镇上买什么生活用品的时候,哥哥讨厌路远不想去,而陈辉却乐在其中:开开心心出去,快快乐乐回来。
就这样,陈辉慢慢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考到镇上的初中后,陈辉比同龄的同学显得健壮许多,奔跑速度也快了许多,这引起了体育老师的注意,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家庭条件有限,陈辉的哥哥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外出打工,自己能在镇上读书陈辉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
两周回家一次,陈辉每次都是奔跑而回,周末尽可能地帮父母干家务和田间的活计,这让母亲非常欣慰。
三年初中,陈辉转展在学校和家之间,除了学好文化课体育锻炼一点都没有落下。
中考的时候,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县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思想逐步成熟的陈辉明白自己的实力:单靠文化课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走体育生特长班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中三年陈辉过得十分艰苦,体育训练不能落下,文化课更不能落下。
每天下午一节自习课,同学们都在教室做课外作业,陈辉和体育生们则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各种体能训练风雨无阻,落下的作业只能晚自习疯狂刷题。
也许是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更能让精力集中,陈辉学习时往往事半功倍,文化课成绩在体育生中遥遥领先。
高考的时候,专业分和文化课双双在线,被北京体育大学零批次录取。
能到北京上大学在陈辉的小村庄轰动一时,乡领导也送来了慰问金,学校也有不菲的奖金,亲戚邻居多多少少都送了红包,这让陈辉的父母感动不已。
到外地上大学多半家长都会送孩子上学校报到,陈辉谢绝了父亲的好意,拉着母亲给准备的行李箱独自上路了。尽管凭借录取通知书可以买到半价车票,陈辉还是没有舍得购买一张卧铺票,而是乘坐硬座座位几十个小时独自到北体报到。
北体更专业训练,伙食也营养丰富,大学四年是陈辉最幸福的时光。
由于离家远,车票太贵,陈辉暑假里一直在打工挣生活费,只有寒假的时候才回家和亲人们团聚。
该考的证一张也不会落下,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回到了原籍找工作,而陈辉却留在北京寻求发展,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应聘到健身公司,待遇相当不错。
工作两年后,在北京安顿下来看不到希望,于是陈辉便跳槽到深圳工作寻求新的希望,并且顺利入职一家大型俱乐部当私人健身教练,每天6节私教课的节奏,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戴口罩突然到来,各行各业猝不及防,并且受到打击,靠课时挣钱的教练们收入下降。
与其在深圳那个高消费的地方等待机会,不如退而求其次回家乡省城需求生机。
当时陈辉的积蓄够在省城按揭一套房子,本来他也想买一套房子安定下来,却被朋友劝退了:“目前咱们这个行业受冲击比较大,一旦断供首付也不保。”
思前想后陈辉还是谨慎地放弃了买房的计划,就在省城熬着。
去掉口罩以后,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加强,陈辉的同门师弟徐凯看到了商机: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徐凯是陈辉高中的学弟,比陈辉低两届,陈辉大三的时候,徐凯从家乡姗姗来迟又成了陈辉北体的直系学弟。
陈辉毕业两年后去深圳发展的时候,徐凯走出校门在北京就业:他赶上了好机会同样靠课时拿工资,他的强项派上了用场,最多的时候一天十节课,月工资高达6万——7万。
有了积蓄徐凯在姐姐小区附近按揭了一套房,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决定在北京发展,就给父母整一套养老房。”
尽管戴口罩有影响,徐凯开通了线上教学,收入还没有直线下滑,还月供的同时手里还有了一定的积蓄。
这几年穿梭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健身俱乐部任职,其中的门道也了解了几分,徐凯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过是个打工仔,还不如自己创业。”
想到就干是徐凯的性格,可是创业开健身房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考察他把目标锁定在顺义区的一个小区内的地下室,租金相对便宜而且目标群是附近的年轻群体。
自己的资金有限,徐凯找到北京籍的学哥赞助入股,然后再找同门师弟当教练——高峰就是其中之一,他擅长拳击,一边在徐凯这里当教练,一边读母校研究生提升自己。
本来徐凯自己工作经验也相当丰富,无奈两个人撑不起健身房的运营,远在家乡的陈辉成为了最佳人选,就这样陈辉重新返回北京,和同门师弟共同经营健身房,以私教课为主。
三师兄各有所长,摸索着努力着,健身房运营还不错。而且三兄弟目标明确——在北京死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