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UBER在中国的战场算是彻底结束了,剩下就是怎么样跟中国的政策绑定在一起,实现真正的盈利。
最近发现,公众视线又逐渐被转移到了另外几列出行产品上——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貌似资本市场又出现了当时打车大战时蠢蠢欲动
由于身处于非一线城市,没能享受到这次共享单车提供的实际体验,所以就从app初次的用户接受和了解来说说这两款产品的感受
先说ofo吧,ofo这个产品的名称看起来就很像一辆自行车,不知道这是不是产品经理故意为之。由于之前完全不了解这家公司是干嘛的,只从资讯中接收到只言片语,所以使用国内某知名搜索,进入到了ofo的首页,如下图:
开门见山的就直接传达了这款产品的主题,“随时随地有车骑”,乍一听,好厉害,下一刻我的心理状态就变成了“那我现在就试试看?”,结果这屏的页面只提供了一个观看视频,瞬间挫败了,我猜这个观看视频是专门给投资人看的吧,普通用户才不关心这个,我现在只想找个地方能骑车,强迫症+焦虑症已经不耐烦了
稍微平复一下心态,继续往下看,我相信下面的图片是经过设计师精心制作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具体情况如下:
当我滑到这个界面以后,我在这里又纳闷了一下。“携车加入 免费使用”,这个概念我懂,但是我该怎么加入,怎么使用呢,完全没有给用户提供任何入口或者帮助,只提供了一份数据,我猜这个还是给投资人看的吧
剩下的内容全都是介绍ofo多么厉害、遍布全国(我真想吐槽这个)、多么方便(我在你们的首页都方便不了,很怀疑怎么方便)
终于我滑到了差不多第7屏的位置,看到了我认为终于可以对用户有实际作用的地方:
这两个按钮样式的图标,应该就是为用户提供使用产品的入口,居然放在了第7屏的位置,而且下载的二维码也是隐藏的,在目前国内连支付都是二维码横天下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产品入口放在这么隐晦的位置,实在是有点难以形容
对比一下我们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产品——QQ,QQ不说人人都使用,起码也是到了人人都会用,大部分人都要用的程度了,即使如此,他们没有放弃优化用户的操作门槛:
首屏就直接方式四个大字“立即下载”,完全不需要用户去花时间理解和寻找,反过来看ofo的整个页面设计:
对用户来说最最重要的,反而是放在最后面,而且还是英文的标注按钮,我想说,这完全是作死行为,不要认为所有的用户都能理解这两个按钮的意思。言简意赅才是产品的核心
或许这也就是作为一块成熟产品和非成熟产品的区别,再或者这是为了吸引投资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我认为是前者,即使是迫于现实而选择的后者,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ofo目前还可以认为是冷启动时期内,这个时期内,任何种子用户都是需要被重视的,前期这么多不必要的阻碍导致本身有很大兴趣的用户被挡在外面,实在是得不偿失
言归正传,既然“翻山越岭”到达了我认为的目的地,那么就没有不好好浏览一番的理由了,通过ofo官网提供的下载二维码,成功的将app安装在了手机中,现在我们打开使用:
此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是抗拒的,是难以形容的...
在没有获取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直接将账号注册冷冰冰的拍在我脸上,好歹也让我稍微了解一下这个app具体是干嘛的,然而这高冷的姿态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贱是不是贱,叫你别用”,这个款产品给我传达的灵魂指示)
强忍着不爽跟不爽,我点开了微信的图标,成功进行了微信授权:
“What the fuсk…?”
(是不是贱是不是贱...),继续,越挫越勇:
到此,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耐心,而且对ofo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指向,在没有给用户传达一份清晰的认知前,就将用户拒之门外了
如果ofo是通过这个手段来维护整个产品的使用坏境和过滤特定的用户,倒是无可后非,但是作为用户量很低,还处于冷启动阶段的创业型app,这样做就是拿自己产品的生命周期开玩笑了,也希望他们能改进优化所提及的部分(抱歉,我实在是不想跟着这繁琐要命的流程继续下去了,我甚至都能猜到,后续的流程会更加复杂)
另外一款出行产品的使用感受和介绍下次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