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读书同时读自己
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生产力”。
王崧舟:阅读能让人找回自我
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
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途径,就是读书。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
窦桂梅:读书相当于备课
在我看来,读书就相当于备课,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读书相当于精神美容,终日忙忙碌碌闲暇时间很少就要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时间来读书。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教师一定要关注周围的世界。还要给儿童文学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
吴正宪:置身书中,与作者对话
阅读教育书籍,我注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及优秀教师成长方面的书籍,同时也格外注意研读各类专家著作。
阅读时,我常把自己置于书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有时还与教师们就书中的某一观点或某一教法进行研讨。
华应龙:阅读需要有厚度
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对一本书阅读厚度的不同,往往影响对教学教育问题的理解。
吴非:通过阅读提高教育视野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职业需求,费穿整个职业阶段,无须多说;而一名教师的教育视野,应当大于专业需求,因此,教师也需要与本专业有些距离的阅读爱好。
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成为能读各种书的人,他的“教”便富有智慧。一“专”之外,“杂”一些有益,如同尝百味、不偏食。
李镇西: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需
只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需,养成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学以致用”的阅读,如各类教参,这类阅读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另一类“无用”的阅读或叫“非功利阅读”,如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这类阅读不为备课,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应有的精神世界。
程红兵:阅读时要进行批判和建设
如果感觉书中某个地方不对劲,我习惯记下来。隔一段时间,再来看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依然觉得作者说得不对,就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观点。
批判和建设是我阅读中的两条线,在我头脑中不断形成。书读得多了,知道得多了不自觉地就会作比较,一比较就知道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伪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真问题。
凌宗伟:阅读使我们实现自我排毒
阅读所能帮助我们的,并不是使人突然发现了教育领域内的什么新大陆、新规律、新思想;而是在更多的时候,使我们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排毒”,即将自己几年乃至几十年累积的教学顽疾、教学陈见、教学硬伤等一一打回原形,使之返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闫学:阅读是一种浸润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阅读不会在一些显性层面上给教师带来立竿见影式的指导和帮助。但阅读本是一种浸润,阅读对一个教师精神上的影响以及教育教学素养上的改变,并不能用一种明确的量化的指标或一种显而易见的转折来体现。
而且,在教师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反思、提炼与审视,在不断生长中返回自身,突破自我。
张祖庆:挤时间来阅读
一个老师教书生涯前八年,可能靠的是灵气、机遇。但是到后期,他跟别人比拼的是什么?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起来的。
一个老师,如果精读了两百本书,那是很了不起的。出差时,我都会在飞机或高铁上看完一本薄薄的书。每次开会,我都会带一本书。开会之前,开会间隙,我都会挤时间阅读。
夏昆:读书是教师真正的“绝活”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结构,不过完美的知识结构永远是没有人能够拥有的。但是,只要认真地读了,肯定是会有收获的。
教师的“绝活”也许有干干万万,我仍然执拗地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教师真正的“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会是从根本上真正对教育教学、对自己的学生有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