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来简书的读者大多都有读书码字的爱好。每个人都知道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但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也愈浩繁。穷个人的一生,也没有可能将所有的书籍读完,更不用说还要吸取里面的营养,将里面的知识活学活用。经常见到有的人动辄就夸口度过千卷万卷的书籍。但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越多,愈易酿成肠胃病。我国古代的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但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地烂熟,透人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 02 -
所以,读书多少并不值得夸耀,关键在于读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顾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对自己专业有用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与其十部书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本书精读十遍。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犹太法典《塔木德》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 。
在中国,把《三国演义》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个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
- 03 -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家当年明月11岁时,上下五千年就看了七遍。并且后来熟读《古文观止》,掌握了超高的文言文技巧。
近年大火的《甄嬛传》,《如懿传》的作者流潋紫说:“我从小到大看《红楼梦》十几遍,为曹雪芹的才华所倾倒并景仰他。我写古代言情小说的文风也深受《红楼梦》影响,可以说《红楼梦》是我文学写作之路上的启蒙之作。 ”
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作者唐七也提到自己看的古典文学的文本并不多,没事常翻的就是《山海经》、《中国的传统》,后来觉得以这个背景自己写个故事肯定很好玩儿,于是开笔了。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大概都能在里边找到《山海经》的一些东西,有一位热心读者还把里边涉及《山海经》的地名、人名、典故一一挑出来注明了。
- 04 -
笔者只是选取了近年流行的大家还算熟知几位网文作者创作读书的例子,实际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象作家刘心武所说,精读的书籍要像牛那样,不断反刍,反复深入领会,真到完全消化。
譬如想要学写小说的读者,,可以先选取一本值得精读的小说。一书做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例如,第一次但求故事情节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第四次着重对话,辞藻。第五次社会背景。第六次,第七次自己想要需要关注的方面......
- 05 -
在精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泛读,可以“狼吞”了解大概其的内容就可以,也可以“猫儿食”,每次读一点儿。在泛读的时候还可以找出值得精读的书籍。
习大大称为“中国谍战剧第一人”的麦家读书30年,论数量,国内和国外的书,加起来至少有5000本。但说到读书,麦家谈起了读书的态度。认为一个人一辈子需要精读的书50本就足够了,但为了精读这50本,要从广泛的500本甚至5000本中淘出来。但这淘出来的50本书,麦家称其为情人、方向盘,让人不会迷失。
- 06-
另外,朱光潜大师在《谈读书》一文中提到,记忆力是有它的限度的,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来,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可以做笔记或卡片,目录,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多,但却各有班位,条例井然。
大师李敖称作自己读书有个大卸八块法,有几千个夹子,专门存放读书时觉得有用的资料,
举个例子:有的夹子专门存放关于牧师的内容。但牧师也分好多种:喜欢男人的一类,喜欢女人的一类,喜欢别的一类,这样,存放牧师内容的夹子就至少要三个。这样,在写作时选取牧师的资料时就直接从相应的夹子里抽取过去阅读的内容即可。
- 07 -
仅以此文送给简书的书友和喜欢读书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