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姑娘特明显,总跟我急。我们早上7:35-38到鼓楼正好,来得及掉头取早餐。如果过了7:42,就只能顺路停鼓楼医院买鸡蛋饼。每一分钟都有用,甚至取餐也须提前几分钟手机订好,到店扫码取货才能保证他们7:55-8:00到达下车。许是时间感体验多了,我们出门晚一点点,姑娘下了中央路立交就问,能不能保证准时到达。我有数,能不能准点,还会给她精确到几分,基本次次如我所言。时间久了,她听后会退身坐好,不再着急。可是,最近,接连两三天,出门时间一不如期,她就焦急地不得了。在后座上坐立不安,絮叨,埋怨。那调调,那口气,那情绪,跟刀子划过泡沫,钢条搓擦玻璃一样,尖锐,刺耳。不!是刺心。我在开车,安全第一,尽量不回应她的焦虑和抱怨。但心里真不爽!这姑娘咋变得刻薄不柔和了?
而且小姑娘还会当众甩脸,人前指责埋怨……我安慰,给她宽心,次数一多,自个儿也要炸毛。咋回事来?
昨熄灯前,看她情绪还不错,问“你早上取餐为啥着急发火?”“晚上妈妈食堂买饭为啥跟我急?”她笑嘻嘻,小腿搭我身上“,早上时间算好的,晚一分钟都来不及,你还磨蹭选餐。食堂买饭的时候我太困了。”“那不跟我买饭车上继续睡啊!”“我就跟着。”好吧。我不再继续。
儿童的变化实在让为母者三声叹息。庆幸的是,最近围绕时间产生的焦虑,我都没有冒然当机反击他们。接住,兜在心里,默默地纳闷,略有憋屈。有一瞬间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在溺爱和放纵他们。但,又觉得不像。这段时间,他们出了校门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基本上都和学校生活有直接密切联系:是否能提前到教室准备课前测验,回家路途是否耽搁了写作业时间?下午放学车上的几十分钟里会不会疲倦地睡着而影响了晚上作业的心力,周五回家能不能做完周末全部作业,能不能……很多,细思极恐,又很欣慰。
我明显看到儿童成长中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间的摩擦。发现如果不想办法主动一些,可能会错过什么。比如,如何以家庭之力,家庭之氛围,均和、化解儿童自己感受到的成长压力,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的复杂和不如意处。学校只是一个社会化机构,还有漫漫数十年离开学校的日子需要安然度过。要探寻一下,该怎么面对自己感受到的各方要求和压力呢?身为母亲,该如何螳螂挡车一样站在轰轰作响一秒不停的社会大机器前?
今早,武老师的文章(武志红《中国老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喂胖》)让我突然意识到,家庭在孩子们身上的底色已越多來越多融入了学校、社会的色彩。只是自己未曾系统反思过。我所感到的憋屈纳闷恰恰说明:家庭正在经历儿童适应社会,自我成长所承受的外在压力。他们对公共规则认识和接纳的情况,小学高年段比中年段更为明显了。他们自尊的需求让“迟到”“学业成绩好”“和校门口的值班老师主动打招呼”“不动神色与人流同入校园”诸如此类的行为变得复杂。社会约束,集体氛围,教师权威,同伴威望正一步步成为俩娃每日呼吸间的氧分子。虽然我们娘仨不再像低年级偶尔迟到,中年级为了完成激增的作业委身于托管班,高年段的发展,家校配合似乎要主动从外在显像的行为,变为内在精神之流的疏导、引导和凝聚。与十岁前的家庭教育不同,至今往后,必须深入“娃”心,才能让我依然保持那种互动中的“清明”,才能保持俩本有的纯善质朴之美。就像我亲遇过的两个孩子一样。
目前为止,我亲身接触过两个孩子,算称得上在其家庭教育里被引导地“顺其自然”的饱满而聪慧。和这样的孩子接触,你觉得非常暖而有力,正而积极。一个是男孩,低我家两级。他母亲是学前教育专家,早期的母婴链接非常充分,这男娃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主动交流,你会被他清晰的思维、自我行为的主动管理而震撼。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很多成长空间。另一个是女孩,我曾经指导过的本科毕业生。你和她在一起,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她很自然地积极主动交流,会筹划协调自己,思想开阔灵敏,待人接物真实纯然。虽然也有小烦恼,但你能看到她内在的生命力量,不功利,不娇作。这两个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真实,富有张力,会变通,创意十足,还非常接地气。我觉得也许卢梭《爱弥儿》所期待的那个孩子就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陶行知先生一直追求的“学做真人”的“真人”就是他们那个样子吧。我甚至觉得,他俩的状态,在未来的数据时代,是更具有持久的成长性的。
陈鹤琴老先生谈到家庭教育方法时,很赞同“引导”。如何“引导”地“顺其自然”,实现“因材施教”,不容易。引导儿童“顺其自然”地社会化,不容易。想把“引导”贯彻到底,不做好心理准备,不容易!成年父母自己会被憋屈、被激怒、被打趴的。
近些日子的经历,加上武老师文字的启发,我倒是得了一个清晰认识:成人处理儿童学校生活引起的焦虑,应该与早期断奶时期一样。切断了身体的亲密链接时,应在其他地方给予亲密支持。小孩儿在被哺乳时被母亲痛打一顿,或者被母亲用于断奶的辣椒、清凉油辣到,他就会出现拒绝母乳的行为,不用多次,小孩很快就断乳了。这是来自母亲的“隔绝”“切断”。在儿童个性成长、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母亲拒绝儿童表达来自社会成长所带来的焦虑,用更高的嗓门,更刻薄的语言,更决绝的眼神,更僵硬的推搡释放自己对儿童情绪表达(尤其负面情绪)的回击时,儿童会像舔到了极品辣椒一样,柔软的舌头再也不相信甘甜的乳汁还会出来,纯净的心灵再也不相信温暖的身体还可以继续依靠。那种“自然而然”因爱的饱满而产生的“离开”和“成长”就被阻碍,甚至扼杀了。所以,母亲不能“推”,不能“冷”。如果当时当地成年人接纳不了,不如先“假装”安抚,保持沉默。先把成人自己“安抚”了,事后,再去与儿童了解和沟通。
越来越体会到,教育儿童,本质上,是成人教育自己。家庭教育,本质上,是成人重新审视自己成长问题的过程。是成人自己教育自己。一个个体,年龄上是成人,内在未必成人,那样的家庭教育,必是场历时三世的灾难——问题循环重复出现,原生家庭的黑洞在新生家里代代流传。想把儿童培养成才,鬼才相信。成人,怕都很难。
所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乃至社会影响之下,儿童的成长,社会化过程,家庭要随之发生很多很多相应变化。首先,就是成人自己!儿童的焦虑,是一个的信号,务必温柔地接纳“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