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一梵
01
前两天,和一位新婚的朋友聊天。三十而立的他,内心充满了焦虑。他说,以前一个人的时候,觉得不用那么辛苦,就能轻易应付。
没想到一结了婚,生活的节奏被完全打乱,每天一睁开眼,就得开始奔波忙碌,感觉肩膀上的担子,一下重了不少。
房贷、车贷、车子维护费……更要命的是,这几年兜兜转转,干什么工作都提不起兴趣,波澜不惊的。结婚之后,以前想象的各种细节,竟然开始具体起来,心里竟然有点慌乱、
孔子说,三十而立,可是真的能立起来吗?
想起歌手李健,这位离开水木年华,十年后,凭借《传奇》大火的音乐人。在央视《开讲啦》,他说,男生三十而立,不太可能;四十能立起来,已经很不错啦。
作家钱钟书说,一个人,二十多岁不狂妄,那是没出息;如果,三十岁还猖狂,那就是没头脑。
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30岁的意义,放佛都有点特殊。
在我们人生的长河中,这是一道潜在的分水岭。分水岭之前,你可以任性、狂妄、,甚至肆无忌惮,可是一旦走过30岁,似乎一切都变了,你的学会去承担责任,学着去“看见”别人。
02
这两天,看了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节目,他谈到了三十岁的焦虑症。吴晓波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财经作家,也是我在财经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1998年,吴晓波30岁,他如我们一样焦虑。彼时,正在发生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某一天,他走进电影院,看了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
吴晓波作为新华社的财经记者,他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企业界的泰坦尼克号想象》。因为这篇文章,出版社找上了门,希望吴晓波把它升华一下,变成一本书。
这个意外,直接促成了他的成名作《大败局》。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意外的能量超乎想象,不太经意,却能迸发出罕见的力量,甚至让你难以置信。
生活中,遇到一个陌生人,相识相知,然后一纸婚书,约为婚姻;或是,遇到一些朋友,让你遇到更多人,见到更多的风景……
03
30岁的时候,或者,我们还未到30岁,我们不断焦虑,房价怎么这么高,什么时候才能财务自由,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仿佛,我们跟自己较上了劲。都说要投资自己,我也要投资自己,天南海北的报班、上课、学习,可是到头来,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没有沉淀到自己的价值,反而更加焦虑。
说到底,我们还是怕自己赶不上别人,怕自己不如被人赚钱多,怕自己混的不日别人好·····
柯临有句话写的特别好,我们投资自己,无非是投资自己抓住机会,或者创造机会的能力。可是,机会这种事情,并非可遇不可求,而是到了一定段位之后的水到渠成。
世界上真正缺少,才不是机会,而是能够与机会匹配的能力。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即使王健林给你5亿,你真能做出成绩来吗?
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说,成为吴晓波、罗振宇这类人,世界上根本没有方法论,除了死磕、专注、投入,真的没有捷径。
每个人并不是要成为谁,如果你还在焦虑,作为过来人,财经作家吴晓波给出30岁的年轻人几条建议。
1.去观察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需要你去丈量,不是有句特别文艺的话,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在我看来,就是要用知识去认识这个世界,建立对世界、社会的认知,认识自己与世界、他人的关系,找到自己同频的伙伴圈。
2.做好身体的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身体都是革命的本钱。当然,这里的身体锻炼,并非单纯的身体健康,还要尝试加强对审美的认识。正如和菜头说的,你要想要变的体面,前提是你知道体面是什么。
3.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精要主义》这本书说,99%的事情是没有价值的,只有1%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当年,吴晓波在杭州调研的时候,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提议帮吴晓波成立一个瓶盖厂,与娃哈哈对接业务。
一番思考之后,吴晓波拒绝了这个邀请,而是继续选择了财经写作。或许,商业史上少了一位瓶盖大王,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财经作家。
生活中,我总是想要更多,也许是一种贪婪。既想学音乐、摄影,又想学金融、写作……结果只能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年初的时候,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但是更聚焦一些,我想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就得学会去做减法吧。
4.学会管理财富
投资理财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技能,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投资理财,不是单纯的购买理财产品,而是从规划好自己家庭的财富,打理好自己的生活。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堵的人,开始对财富增值有了诉求。
我国每年M2的发行量都有12%的增长量,而经济发展速度也是日趋低迷,要想保证财富不缩水,除了努力工作之外,还得学一点财富管理的知识,至少让自己的财富能保值。
5.学会规划
以前,我是个不太喜欢规划的人,觉得随性就好。但是,结果往往与初衷相差甚远。
后来,我开始学着做规划、设定目标,根据要达成的目标,一点点的拆解,最好可以量化考核。这样慢慢做,目标的实现难度,不但越来越低,而且还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无论是生活中的买房购车,还是工作中的具体事务,学会规划,能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自己陷入被动,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我是张一梵
一个喜欢读书、理财的小透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