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深度思考
简说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提高教育品质

简说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提高教育品质

作者: 秋色斑驳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09:24 被阅读0次

中国教育的所需,就社会发展而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维系中国制造,尤其是实现制造业提质,用技术革新来推动这个工业化的转型,这就需要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支撑。这是一种技术人才需要。目前,这个领域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因为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后的就业岗位存在社会歧视,所以读职业教育的都是普通教育所淘汰的人。这就让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尬尴的境地。二是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专业人才。这是一种专业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是学业生涯的顶端,负责为社会提供最优化,行业顶级人才,这就需要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以及超一流的行业专门人才。一流大学与一流专业,这种超速的发展需要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所逼迫产生的。三是普通的高素质的大众,这是一种文化需要。是社会大众的普遍素养。这个素养除了包括一般性的文化基础之外,更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随时转岗做任何事,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这属于通才。这就需要终身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他们与人与社会要友好,具备正确的三观,就是这些大多数人最终决定了社会文化环境。与此,我们要强调价值导向与重要品格的培育。或者说,我们所关注的所谓素质教育主要针对的目标人群就是这个大多数。

中国社会发展,以及在全球化的格局下,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尤其是在中美已经出现严重的对抗性之后,这个需求就变得紧迫。这个国家竞争在表征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本质上属于人才的竞争,还有一层潜在含义属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在这个竞争中,中国政府是没有退路的,这就构成对于教育变革的压迫力,也被叫做改革的倒逼机制。重新回到以上三个社会所需上看教育改革,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先从中国制造说起。中国制造一度为中国品牌。这个品牌在工业总体规模与制造业的完善体系上是被大家公认具有特别优势的。中国制造业规模很大,产品基本覆盖各个领域,以及占领了全世界的市场。这就给所谓市场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中国制造主要付出的,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是人力,以及环境成本——因为工业生产是要耗能的,是要耗材的。这就加重了自然环境负担。这种过度膨胀的低端的制造本身无以为继,这个负面性日益显见。就此而言,持续发展,保持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需要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要从人力投入转向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这是需要职业教育来作为支撑点的,此外有需要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转变一个观念——消除所谓的职业教育歧视。这其实是最大的难题。中国社会一千多年科举取仕,其实奠定了一个基础文化观念——学而优则仕,就是要做人上人。他们鄙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与之关联的是社会资配置上存在职业歧视,劳动者,一般劳动者,他们参与社会竞争没有优势,缺乏选择权,在收入上也微薄。这是最为硬通的标准,没有经济基础谈不到社会尊重。况且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社会资源配置时,构建起来的社会福利,他们又是被边缘化的,无法或较少占有社会福利。如此看,出现职业歧视在本质上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而社会资源配置与福利体系,没有照顾到这些劳动者。这是中国政府目前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和在社会公益事业、公民福利保障上加大投入的原因。

再说高端人才培养以及发展人的创造力。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比较,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客观主要一个国家在整体科学意识和科研水平上的极大提高,属于提质。要看到德国与日本在制造业上发展很快,甚至可以做到睥睨全球,享有良好声誉。可是这样的回家还在科学技术竞争的第二梯队,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与德国和日本比较还有距离,我们是站在第四梯队,然后要与美国第一梯队去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属于后起直追,与欧美比较起步晚,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即在规模效益上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可是,高等教育在质量上的差距是显著的。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大学之谓,非大楼而大师也。我们后起直追先要有大楼,把学生吸纳进去,他们有书可读,然后才是质量上的提升。要培养和吸纳大师,服务于中国创造,这个追赶的难度要超过盖大楼。中国的大学,从学生读书的目的到读书的环境,其实都是背离学生自主发展目的,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不是差异化的,个性化的。这就无法支持学生学业生涯可以登顶,可以到达最高峰。要一个人从自由人到社会人,这是自然演变。可是要学生成为最有社会价值的人,一定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热爱读书,钻研科学技术的大众人群来奠定基础。第二,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兴趣开发与天赋挖掘,以及随后的针对性培养是很重要的。第三,专业化选择一定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要让他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专长。第四,社会要自主择业,用人所长,把一个人的专业爱好专业特长发挥出来,人尽其才。这就需要有特定的高端发展的岗位与支持自由竞争的环境。伯乐与千里马这种发现与使用人才的模式,与现代社会竞争需要已经不适应了。我们的文化环境在支持高端人才涌现上还有不足。

最后说说大众人群的基本素质。中国社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和开放政策之后,在四十年的持续发展中,最显著的改变是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正在从一个穷国,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已经切近,而且正在向强国和富国迈进。与这个快速发展构成比照,显得滞后的是国民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就是我们加快推进文化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所在。在社会文化多多元化与经济发展开启市场化之后,中华民族本体的一些优良文化被边缘化,尤其是道德伦理体系几乎解体,金钱万能的思想正在侵蚀一个社会的纯洁肌体。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社会现实,正在昭示一种我们不接受不适应的改变——人情冷漠,人际关系紧张,阶层固化而他们之间的利益争夺在不断加重社会矛盾。等等。学校教育面对这一切,我们可以应对的就是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而且要修复某些方面出现的失序状态。教育在此担负的责任是覆盖中小学每一间教室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无疑增加了教育的难度。这也是决定中国社会未来,以及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最重要方面。

相关文章

  • 简说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提高教育品质

    中国教育的所需,就社会发展而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维系中国制造,尤其是实现制造业提质,用技术革新来推动这个工业化...

  • 僵化

    何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一名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人,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问题的...

  • 随笔199-家校合作,孩子才能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孩子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型...

  • 暑期学习心得0816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

  • 抓住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社会发展实在迅猛,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那也就是我们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

  • 《优质分层教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形成》

    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领域呈现两类规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

  • 有些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这几天在看教育学,书中说,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个体文化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使个体能有效的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 ...

  • 浅谈我国“长线”和“短线”教育模式与教育制度

    教育广义上来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

  •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积累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

  • 信息化软件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说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提高教育品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zp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