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40731/30b6d6fa016f406b.jpg)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同样一本书,有的人读着读着,眼泪稀里哗啦,感动得不行,有的人却一脸茫然,没有感觉。小学生读《西游记》感觉特别神奇,读着读着都要喊上几句,而成年人更多的通过书本找到现实中的影子。一次,小外甥女读《海的女儿》,非要让我当听众,我怎么也找不到那份纯美的感觉。原来,阅读与人的经验有关,与人的内心相通的。
不仅阅读内容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方式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大声读,遇到了优美的片断,非要读出声不可。我则喜欢默读,读着读着喜欢停下来想开去,有时提出一些疑问,有时在书的空白处找到了岔路,天马行空一番,因此读书特别慢,一本书要读好长时间。读书的姿势迥然不同,有的人读一读要站起来转上一圈,有的人喜欢躺着读书,某个古人要捋着胡子才读出滋味。如果非要所有人都工工整整端坐书桌前,好像也不太现实。
既然读书是个性化的行为,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我们推动校园读书是十分有益的。比如,我们在读物的推荐方面,内容、题材要求要宽泛一些。我们传统的观点过于注重文学类作品的推荐,甚至会布置一些优美片断摘抄,这样的要求就过于狭窄。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推荐读书要从兴趣入手,要选择学生喜欢的读物。只有学生喜欢读,才能有所教益,形成审美的情趣。
在组织形式方面,多一些选择,少采取一刀切的统一要求。为了推动读书,我们常常组织各类活动,展示读书的成果,激发读书的兴趣。学生参与的方式要求不可过于单一,可以通过读写结合、读演结合、读画结合、读说结合等等,要在多种方式中有所选择,让学生选择最擅长的方式,深化阅读的理解,展现阅读个性。
要尊重学生个性的解读。如果我们用标准的答案去判断,阅读就会乏味与单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过于强调统一的理解,就会将艺术科学化程式化的嫌疑。对于不同寻常的阅读要多一些欣赏,才一些苛责。有一些偏激的认识与观点,也要多一些欣赏与理解,多一些尊重与宽容。特别是小学生,十分在乎别人的评价,当我们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阅读,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阳光般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