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6期“辩”专题活动。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都是文人雅士的最爱。
战国时鲁国有个叫做公明仪的人,在音乐方面有极高的天赋,既能作曲也能演奏,他的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随处创作,即兴成曲,据说人们从他的琴声中可以听出各种意境。他弹奏欢乐的曲调,会使人不由心生欢喜,眉开眼笑。弹奏悲伤的曲调时,会使人不由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凡听过他琴声的人,无不赞不绝口,因此,公明仪凭借他的高超琴艺一时名声大振,粉丝无数。
与很多人一样,人一旦出了名,难免飘飘然自我膨胀。公明仪在人们的称赞和崇拜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琴声的确十分优美,甚至觉得自己的琴声能够感动万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去郊外的草地上弹琴,看见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起,摆上琴,拨动琴弦,他觉得,可以对着这头牛弹一曲,试试看自己的琴声能不能感染这头牛。
于是他专心弹奏了一曲优美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尽管曲调高雅悠扬,岂不料那头牛好像没听到一样,无动于衷。公明仪感到挫败。他又换了一首弹奏,岂不料还是照旧,牛只管悠闲吃草,压根就像没听到一样,甚至在身边的嫩草被吃完了后,牛还慢悠悠地走到远处换了地方继续吃草去了。这么一来,公明仪羞愧难当,正准备追上去再换一首曲子挽回面子时,路过的人们看见公明仪跟牛在较劲,便过来安慰他说:“先生不要生气了,其实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对不上牛的耳朵啊”。
公明仪于是改用琴声模仿牛蝇的叫声和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东张西望开始有了反应。
这个对牛弹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在这个故事中,倘若公明仪听不进好心人的劝告,继续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弹下去,恐怕到最后不会被牛气死,也要气疯。其实,自我膨胀的公明仪或许没想到,世界上可能还有不少人或许并不认可他的琴声。事实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被所有的人一致认可,人尚且如此,又何必花费精力在牛身上。
公孙仪后来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变弹奏方式,最后成功吸引了牛,但是牛蝇和小牛犊的叫声,与他引以为傲的音乐还有半毛钱关系吗?
有一段人民日报金句写道:“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去思考,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苦瓜是甜的,你只需要对她说:是的,多吃点。你不必跟对方争辩什么,因为认知不同,所处角度不同,做好自己即可。认知不同,无需争辩。认知不同,何须争辩”。
事实上在生活中,每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自然会不同,所以有些事,你再怎么解释,再怎么争辩,别人也无法理解,最终也只是浪费唇舌,甚至自找没趣。
有一个形象的小故事,说有一天,两个人约好去爬山。一个人很快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他远望到了大海。而另一个人爬到了半山腰却误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山顶,便下山回家。两个人回到家后,谈及今天看到的风景,第一个说山顶上可以看到大海,而另一个人却说根本看不到大海,只能看见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林,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闹到不欢而散。其实,这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一样。所以,他们的争论,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
既然思维不在一个频道和高度,又何必一定要企图说服对方。许多事,无需争辩,更何须争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