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传统观念中,尊重是单向的,是孩子对长辈、师长、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如果反其道行之则被判定是倒行逆施,大逆不道。
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认为,“人心是白纸”,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环境、后天经验或教育影响的结果,家长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都可分析为刺激与反应,刺激决定反应,当有意识地刺激和强化某一行为,便可得到人们所期望的反应。通过父母与教师特定安排的环境,通过奖励和惩罚,就可以使儿童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和维持,不良的行为得到抑制乃至消除。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认为,“教育应主要是一种权威的活动”,因为它从根本上是年长的几代人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各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施加影响、进行社会强制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荀子提倡“隆礼”:在家庭中强调家长的至尊地位,重视家庭礼义,规定了繁琐的仪容举止规范,并对“子不从父命”规定了条件。
韩非子认为教子必须严,“爱不如刑”,提倡父亲常用体罚。
到了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体系确立。把正常的亲人关系变成了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无处不在的服从制度。
宋代理学将封建伦常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家教伦理化倾向更加突出。
明清时期程朱的文教政策,强化了伦理道德教育,家教内容中充斥着伦理道德的说教。
顾宪成《家训》中将“五伦”视作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必须无条件服从,赞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点。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天地君亲师”等观念深深地刻在了中国父母的脑海中。
02
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千百年来家庭教育秉持的观念,为什么到了现在,起不了应有的效果,甚至是反作用?
答案正是时代。
时代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在近200年以来,各种新发明、新技术正明显的改变着世界。由电话到手机、由电报到网络,信息正在以光速进行传播与发展。
远在大洋彼岸的一件小事,在发生了几分钟之后我们就能清楚的知晓;本地发生的奇闻异事也会在一天之内让全世界惊讶。
信息的数量和渠道正以几何级数量增长,孩子们正好处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中。
03
大家可以明显看出70后、80后、90后的性格截然不同。
以前我们说十年一代人,慢慢的到五年一代人,现在三年甚至两年一代人。
每代人接受的信息不同,想法也不同,世界正慢慢由只能发出一个声音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的包容性、和谐型大大增强,这些都为孩子更加清楚的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张扬自己,搭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争取平等、尊严权利的意识也越发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一代慢慢有了属于他们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从被压抑、无视的境地慢慢走上前台,渐渐引起了大家的肯定和重视。
04
然而,如何才能对孩子足够的尊重?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很多家长往往手足无措,胡乱的从各种书本中寻找答案,但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并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不少家长简单片面的认为:尊重=放纵=放任=不加管教=孩子想干嘛就干嘛=……
这肯定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如何才是正确的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对他的期望,平等、赏识、尊重等?
我们家长尊重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不是为了让孩子自暴自弃,而是让他们明白应该更加重视自己,更加看中自己,不放弃自己。
不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恶意,而是让孩子自己发现更加温暖的世界,更加灿烂温馨的生活,更有勇气去探索那更高更远的世界,去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
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温暖他们丰富的人生?
敬请关注尊重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