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苔》
在去年年初,一首由乡村教师梁俊所谱曲的《苔》,因为歌颂乡村孩子的学习处境,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共鸣,一时间火遍了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300年前由清代“乾隆三大家”中的袁枚写的这两首《苔》,诗云: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在世人眼里,苔是生长在那阴暗潮湿中的不起眼的小东西,它不如牡丹那般惊艳靓丽,即便是开花了,也只是米粒大小,甚至比米粒还小。
袁枚的《苔》我想你一定注意过苔,或在挖蚯蚓时对它产生过兴趣。我也曾把它整块得放在瓶子里想要养活,然而最终它枯死了,绿皮变暗,生气全无,更别提看见花开了。我想要看到它开花,一定需要长期的细心观察。而本诗的作者袁枚,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说起袁枚,我的第一直觉是,他是一个大胆的隐士。他曾做过县令这样的小官,在任上勤政爱民,颇有政绩和声誉。但是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他的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寓“随心所欲”之意。
在建好“随园”之后,袁枚的生活算是有了固定的方式。他开始办学,并大量招收女学生,传授诗文,讲经论道。而说起诗文,既是他的专业爱好,也是他的主要生活来源。据统计,他一年的稿费有4000多两白银,这样的畅销书作者,他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行?然而更主要的,是他那颗向往自然自由的超然心态。
他好像天生不喜欢世俗,年轻时候就喜欢追求山水之乐。后来在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一笔钱后,他的却父亲却忽然病逝。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为了照顾寡母,他便借机选择了归隐山林。归隐随园后,他的日子不像陶渊明那样的贫苦,也不像林逋那样闲逸。他选择以讲学和写诗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是一种深处逆境,不卑不亢的达观,正如张九龄所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袁枚的《苔》
它不耻下问地向头顶上的红叶请教,何物是斜阳?尽管红叶也无法将它的感受清晰无误地告知于它,但它那追求阳光之心却从未有过改变。它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头顶斜阳,顶天立地!
众所周知,在理学的影响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日渐浓厚,而袁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收纳女学生,教授诗文,这既是他个人先进思想的体现,也是封建社会末期女性思想解放的萌芽。尽管这个萌芽是“苔花如米小”,但它终有一日会——变成牡丹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