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菩提树下嗜读情深
《六祖坛经修心课》第一课(二)| K11-5/15

《六祖坛经修心课》第一课(二)| K11-5/15

作者: 阿不快跑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12:58 被阅读27次

    应该不应该?

    本书的第一课有一个小节,讲的是一个郁郁而终的智士的故事。

    说一个富翁要外出远游,将家交给一个“智士”打理,并让所有的佣人听从“智士”的调遣。

    智士入住以后,非常喜欢这所豪华的住宅,决定接下来的几天要好好享受。当智士在豪宅里巡视的时候,他发现厕所有点小,于是便唤来工人进行厕所改造工程。

    直到富翁回到宅邸,智士仍然纠缠于厕所改造的工程里,并没有享受过一天豪宅的舒适生活。智士说:“自从你出去后,我每天埋首于厕所工程,完全没有去享受你这所华丽的宅邸,那些花、草、竹子、北榭南楼的风与月……都未及观赏,不想岁月如飞,你一下子就回来了,你回来了,我就得离开了。”

    于是智士回到自己的旧居,郁郁而死。

    这多么像大部分人的人生写照。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房子,在我们出生之前,“某人”慷慨的将它借给我们,于是我们借由这座房子来到世上,可以任意地驱使这副躯体,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

    然后我们觉得,或者赚的钱太少了没钱装修,或者太胖了,或者别人对自己的房子不满意,或者自己的“房子”不够让世人惊叹,于是,我们开始埋首于“不完美”的地方,精心的去改造,希望有一天,这座房子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程度。

    时光荏苒。

    到了该归还房子的时候了,我们才发现,我们借由房子自由的行走于世间,却并没有好好享受房子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一心想把房子打造成最完美的,将舒适的生活寄托于“等我改造好了……”,而房子还没改好,归期已到。

    《坛经》的一大智慧在于它的格局,在于它看待世间事,并不是站在瞬间,而是站在整个人生的长度里。

    就像世人对惠能不识字却能创宗立派颇有微词,惠能绕过了他的这个“不完美”,他认为:“佛的妙理,和文字没有关系。”

    他放过了这个“不完美”,将全副精力投入到他对佛法惊人的领悟力上,从他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他的“房子”,尽管不完美,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我在阅读费勇教授解读的《坛经》时,一直有个感觉,就是《坛经》教授的,是一种没有逻辑的生活态度。

    比如世人觉得,人应该先成家后立业,于是到了应该成家的年龄却还没成家,就急得火烧屁股,将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到“应该成家”上,就像世人觉得人应该先识文断字,然后才有知识,有了知识再通过积累,最后才能有智慧。这是统一标准的“逻辑生活”。

    而最常见的“逻辑生活”莫过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重点初中,重点初中到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重点大学到好工作,好工作到好婚姻,好婚姻到好孩子,然后又开始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重点初中……这样看来,很多人人生的长度其实只有30多年啊。

    人们活在这样的逻辑里,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是“不完美”,都值得像那个智士改造厕所一样,横加干涉大肆整改。

    那么生活真的应该有这些逻辑和既定顺序吗?

    我觉得,有也无妨,没有也无妨,在逻辑里也好,不在逻辑里也好,关键是觉得自在。时刻记得自己的房子是借来的,是要还的,在逻辑里的人,如果碰到“不完美”,能一笑而过,专注完美的地方,享受完美的地方;不在逻辑里的人,不要觉得自己不正常,每个人的房子都不一样,有的人干净整洁是享受,有的人凌乱随意是享受,能享受自己的房子,在房子最终归还的时候能说:“那些花、草、竹子、北榭南楼的风与月,我都仔细品味过了,我所以我住在这里的这段时间里,真的很开心。”

    这样,就已经有一颗佛心了。


    实践一下:

    当你在陈述一个观点时,试着把它改成“应该句”,比如女生对男生说:“为什么你只顾打游戏不陪我?”改成应该句是:你应该陪我,不应该打游戏。

    然后你再想想这个“应该句”里含有怎样的思维定势,最后问自己一句:真的应该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祖坛经修心课》第一课(二)| K11-5/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yg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