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放
英雄,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一记抗日英烈赵栋位于晋南汾水南岸古道旁的南阳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更因有一座唐代古塔而使得“塔儿南阳”名传遐迩。但南阳村有一位抗日英烈及其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赵栋(1903一1938年),字樑臣,原河津县里望镇南阳村人(今属万荣县)。1922年他于河津中学毕业后,先在本村国民小学任教,时值大宁退休县令樊廷檀在本村创办民间文学团体《冬青诗社》,作为学生与后辈的赵栋,勤勉好学,积极参与,期间撰写了不少励志诗稿。他还为当时村里小学大门撰联:“重真去伪我南阳数十年颓风与今大振,本旧开新吾学校五百载道统由此O传”。时任国民党河津县县长柴光辉亦与其为诗友,对诗和韵,多有交往。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1925年7月1日,中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在村里任教三年时刻关注时局、报国心切的赵栋,是乎看到希望,依然投笔从戎,只身赴陕参加了抗日名将杨虎城所属的冯欽哉部队,先后任连长与参谋等职。1936年12月,赵栋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同年10月赵栋随军驰援山西晋东门户,参加了保卫太原的娘子关大战,此战役历时二十余天,战斗异常惨烈,娘子关战役失败后,部队溃散,番号取消,赵栋只得返乡。当时晋南家乡一带民众抗日热潮高涨,在中共河津县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号召感召下,赵栋参加了河津牺盟分会组织的抗日武装干部培训班,不久即与上井村乡神严敬斋(又名慎修,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山西省议会副议长、省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商议组建了汾南四社八村抗日联防自卫队,并亲任队长。1938年农历3月26日拂晓,驻扎在河津县的日本鬼子,偷袭自卫队驻地,当时自卫队宿营在里望村北一庙院内(现小学校址),被赵栋及其警卫员发现,为掩护大家撤出,他带着警卫员越墙而出,边打边退,把敌人引向北边的里望斜一带,激战中警卫员柴丙彦(河津县柴家垛人)战死,赵栋弹尽被俘。日军用委以县警备队长为诱饵,企图让他卖身投敌当汉奸,他正义凛然,严辞拒绝。日寇凶相毕露,在押解他回县城的路上,用利刀穿其肩胛,贯以铁丝,系诸马尾,鞭马疾驰,并对他不停地施以割肉、断肢等酷刑,赵栋血污满身,犹骂声不止,灭绝人性的日寇残忍地将其活活折磨致死。牺牲时年仅35岁。
赵栋牺牲后家人曾赴河津一路寻找其尸体,当时,日本人到处扫荡、清剿抗日分子,杀人如麻,被杀害的国人常常横尸遍野或堆积如山,最后都被草草埋于大炕之中,亲人尸体何能寻得。赵栋死的异常壮烈,至今八十余载,尸骨无存,且英名被埋没,令人扼腕痛惜。
2017年秋,村里在撰写村志,搜集资料时,始发现一些有关抗日英烈赵栋的史料,一个英雄及其悲壮的故事在沉寂八十年后开始浮现出来。
我们最先发现的是一本赵栋诗集手稿,其中有诗作五十二首,楹联十七幅,为赵栋在南阳国民小学任教时期的作品。其诗意清新,格律工整,字迹隽秀,浑穆宽博,颇具书卷之气,足见其文学功底深厚。从诗的内容中更可以看出赵栋爱国忧民、志存高远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其中诗作《时世感》:“从来志气与云俦,家境困贫不自忧。拱手高贤心且愿,折腰小吏我嫌羞。宁为天下清身士,不作世间污体流。立功绝夷班定远,他时一任靖神州”,其高操竣节,以天下为己任之抱负于此可见。
南阳村东有一座原里望镇四社八村合建的“白水滩娘娘庙”,庙里竖有一块石碑,碑记上有“上井村严敬斋、南阳村赵栋以庙为核心组织各村青年建立联防自卫队投入抗日”的记述。
河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2001年10月编著的《河津革命老区》一书及《河津县文史资料》(第六辑)均刊文对赵栋与日军作战及牺牲的经历进行了记载。
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李尤白先生,是《赵栋诗稿》手迹的收藏保存人,其祖居与赵家世代为邻,世交甚笃。其父李海龙乃赵栋同窗砚友,李嗜书法,赵喜吟咏,二人为莫逆至交。正是赵栋投军前将其诗稿托负其友保存才得以传存。1994年李尤白先生为《赵栋诗稿》写序,较详细地记述了赵栋生平事迹及六十年保存诗稿的艰辛历程。
赵栋身后有一养女,嫁于本乡上井村,已于前年高龄故去。她的三儿子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听他母亲告诉他的一些有关外祖父鲜为人知的事情。比如,他母亲小时候跟外祖父在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家里人带来的饰饼、大枣、核桃等土特产,作为长官的外祖父都要拿去让士兵们分享。另外有侄儿庚福、金福,均为年愈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提起伯父,他们悲怆之余,更对英雄被埋没,无人问津而抱恨不平。
赵栋家境贫寒,且常年奔波在外,除了那份诗稿,再没有什么遗物留存,其侄难得在家中找到他的一张照片,头戴礼帽,身着中山装,方脸庞,剑眉轻扬,目光凝重,眉宇间透一股英气。时光易逝,八十年过去了,能慕得英雄前辈一面,这使我们悲伤之余又感到一丝快慰。
日本法西斯肆意杀害中国人民,视人命如草芥,在中国犯下了反人类的滔天大罪,恶贯满盈,罄竹难书。远有南京大屠杀,近有小停、陈阎惨案,而南阳村民抗日血泪史仅仅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战史的一个缩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侵华期间,我们南阳村共有12名村民残遭日军屠杀,一个仅有千余口人的村庄,被杀害人数如此之多。其中有抗日英烈赵栋及与日军作战牺牲的高印荣、聂培娃。其余九人均在野外或家中被日军无辜枪杀。
抗日战争我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将士战死沙场逾百万。仅高级将领死于战场的就有百余人,如八路军左权副总参谋长、彭雪枫将军,国军上将张自忠、郝梦龄等。与之相比,赵栋作为一介草民,不算什么大英雄,但他是千千万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的一分子。在他身上有“风瑟瑟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悲壮,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
英雄,是一个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
生活在今天能够远离战争、静享和平与幸福生活的人们,不应忘记他们,正是他们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是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用宝贵的生命和满腔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树立了一座座不朽丰碑。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铭记不忘,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他们我们就没有未来!因为,“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一个民族只有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方能屹立不倒。一个觉醒、团结的民族所迸发出的精神和力量,是难以撼动和摧垮的。
告慰抗战英烈,照亮前行道路!强烈呼吁追认赵栋为革命烈士,为其正名树碑立传,以告慰先烈在天之灵,凝聚中华民族之魂,启励国人爱国之心,共筑强国复兴之梦。时代呼唤英雄,我们更需要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男儿报国在沙场,慷慨赴死气如虹。
埋骨何须桑梓地,神州无处不故乡!
英雄,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一记抗日英烈赵栋 英雄,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一记抗日英烈赵栋 英雄,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一记抗日英烈赵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