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作者: 陌上烟雨洛清尘 | 来源:发表于2019-10-26 07:51 被阅读0次

    唐诗宋词,我觉得这应该是集中国古文学大成的巅峰了。相比于唐诗的朗朗上口,宋词虽然有些繁长。

    但是相比之下,宋词却要有趣的多。因为字数多,能表达的更加详细。使感情更为细腻。

    其实词源于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在隋朝时就开始流行了,当时配合词的音乐叫燕乐,又叫宴乐。

    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的作品就开始向词风靠近,为词体的成熟和发展建立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更是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了重要的标板。

    至此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今天就说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和一个人。

    周邦彦,婉约词派的代表者和集大成者。他的词作,内容多为男女恋情、别愁离恨、人生哀怨等题材。可以说很老套,也很难反应那个时代的风貌。

    虽然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拜读过他的大作,而且王国维大师对此人的词风不太喜欢。

    但是真正去看他的作品,还是因为偶然之间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词和故事;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一代名妓李师师因其才情和歌声婉转而名冠京师。并且和当朝皇帝宋徽宗关系密切。宋江招安,就曾借助李师师帮助。

    而大才子周邦彦当时也与花魁李师师往来密切。

    话说宋徽宗经常便衣出宫幽会李师师。有一次,宋徽宗生了点小病,李师师以为他当晚不会来了,就悄悄地约了周邦彦。

    哪知道周邦彦刚到,连茶尚未沏上。宋徽宗就来了,情急之下的周邦彦不得不赶紧钻到床下躲了起来。

    那时的周邦彦正在京师为官,这大臣与皇帝争美女也算是奇葩了。这且是后话。

    宋徽宗当晚特地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最新进贡来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了鲜橙,和宋徽宗一起品尝。只是不知道躲在床底下的那个人,可曾被橙子的香味馋到。

    到了三更时分,宋徽宗要回宫。李师师还再三叮嘱叮嘱“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你要小心一点。”

    目睹这一切的周邦彦从床底钻出来,乘兴写成了一首;

    《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州出产的刀具,和吴地出产的盐,一双纤纤玉手打开了新鲜的橙子。屋子里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里,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

    两个人相对坐着,李师师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色。肯定唱起了曲子,就是不知道宋徽宗是不是也会兴起弹上一首。

    最有争议的就是下半阙的解释了;

    悄悄地发问:晚上住哪儿?李师师因为惦记着床底的周邦彦。就对对徽宗说“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应该回宫了,于是在徽宗离去后,周邦彦才爬了出来。

    大赞李师师的机智。李师师受夸当然很高兴。天将拂晓,周邦彦才独自匆匆归去。这也说得通,毕竟一个皇帝私立出宫事关重大,晚上赶回去很正常。

    另一种说法是宋徽宗问晚上住哪。李师师说道:路滑霜浓,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

    当然要是真这样,周大才子大冬天在床底待了一夜不说,最主要的是喜欢的人还在别人怀里。这其中滋味怕是只有当事者知晓了。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见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里的,并刀如水,吴盐似雪并不一定写的是器物。可能是我的心好像被并州的剪刀在剪一样。心里下着的雪和吴地的盐一样雪白。

    这首词将他当时心情比作露水,心像刀割。看着李师师的纤指剥去橙子皮,只有无言面对现实残酷的心和无奈写的淋漓精致。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与宋徽宗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忘形了。李师师竟然忘情地把《少年游》这首词当着徽宗的面唱了出来。

    这还了得,宋徽宗一听,就明白那天在李师师家的事被人知道了。他问李师师填词的人是谁。李师师不敢隐瞒,说是周邦彦。

    宋徽宗有心杀了周邦彦,又怕事情若是被人知道。一个皇帝和一个臣子,因为一个青楼的花魁女子,皇上把臣子杀了。那还不被整个天下的人笑掉大牙。

    但是不惩罚下周邦彦,宋徽宗心里也不舒服。于是,第二天上朝,宋徽宗就找了个理由把周邦彦贬出了京城。

    宋徽宗当天又去李师师家的时候。谁知李师师不在,等李师师回来了,但是双眼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大哭一场。

    宋徽宗当即知道肯定是去送周邦彦了。不过这位皇帝也不是一般人,竟然问李师师:“他又写了什么东西没有?”李师师从怀里掏出一首《兰陵王·柳》。宋徽宗让她唱来听,李师师就唱道: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荫直直地落下,云雾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隋时修建的河堤上,曾经多少次在柳絮飞舞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匆匆离去的人。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的我早已厌倦这漂泊,有谁能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即将离别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故人人相送。今天该轮到我了!

    我趁着闲暇之时来到了郊外,本来是想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充满离愁的乐声在空中飘荡。

    驿站旁的那树梨花早已经盛开,像是在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一个人,十分凄惨,堆积在心中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一起扁舟湖上,月光皎洁。我们一起站在露珠盈盈的桥头之上,不知何人在那里吹着笛子。

    我们就那样听着笛声,回过神来,笛声不知何时已经没有了。吹笛子的人也应该早就走了,曲终人散。现在想起来这些,就如同是做了一场大梦一样。我一个人在暗中不断的掉着眼泪。

    宋徽宗在听了这首曲子以后,竟然觉得,那周邦彦确实是算个人才呀。就这样让走了,确实可惜。罢了罢了,我一个皇帝,犯不着和一个臣子争风吃醋。

    于是就赦免了周邦彦,还让他做了专管乐舞的大晟府提举。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仅仅用了三句话,把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就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不得不说真的不愧是词之大家,令人拍手叫绝。

    这个故事流传千年,不但被人们茶前饭后津津乐道。更是这首词把当时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写的恰到好处。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更是画龙点睛,各有各的说法。

    谭献《复堂词话》中云:“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只是少人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ly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