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得益于工作不似往年般繁忙,因此趁闲暇时回了两次家,每次归家前得知父亲都在外地,心里莫名开心,不是不希望见到他,而是不愿意见到我每次离家时,他不舍的样子和唠叨的关怀。
然而,每一次的小心思又都落空,待假期的最后两天,父亲必定会神奇地出现在我与母亲面前。而后必定又会找借口留我在家多住一两日。
这次同样不可避免,前一天还在打电话说不能回来看我,希望我多住两天,结果第二天中午,就见父亲拎着他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了院子里。
父亲回来,见到我,并不会表现出多少欣喜,只是问着一些诸如一些在外面工作如何,回来待几天之类的话,这些话在电话中已说过多次。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询问着。
也许是因为当了许多年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父亲早已养成了每天晚上七点左右,打开电视看新闻和天气预报的习惯。我不清楚父亲是喜欢看新闻才顺便关注一下天气,还是因为关注天气才看的新闻。
总之,在我拥有记忆起,《新闻联播》的音乐,就像是晚饭前奏曲,每当音乐响起,我知道距离母亲招呼吃饭的时间就要到了。
这个习惯一直未改,可巧的是第二天我又要开始继续我的旅程,踏上远去的列车,当天气预报播报完,父亲的指令也开始传达:“听见了吗,明天大面积下雨,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大雨,你趁早在家待一天,后天再走。”
他坚定的语气,让即使人已接近中年的我依然觉得无力辩驳,我沉默不语,是的。我是习惯这种语气的,上学时,每遇到雨、雪天气,父亲便会一道圣旨:“这样的天,上什么学,趁早在家待着。”
上班后,某一次元旦想回家,父亲的命令又来了“雪下这么大,别回来了,打电话不是和见面一样?”
然而,转脸又会怪母亲,帮我准备的被子过薄或者迷信的让母亲把带有小熊图案的被罩换掉,以免让那些被罩上的小熊压制住我一向拥有的好运气。
今天的父亲又是这种口吻,内心稍稍不满,但终究还是理解他的用意,他是舍不得我的,所以只能将内心里的柔软化作嘴上不容辩驳的命令,期待着我能在家里多逗留一天,尽管他知道哪怕我多留下一天,也还是要走的。
隔天早晨,虽说天阴沉着,雨却是一副还没准备好的样子,过了八九点,太阳反而渐渐冲出云层,这时的父亲,一边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一边念叨着天气预报的不准,像是要把留我一天的责任,推给上天,而我则顺着他的意思附和着他的观点。之后定会再补充一句:“明天再走也还来的及。”
又是一天清晨,太阳还在努力爬向山顶,准备照耀这个与世无争的小村子,父亲知道我无论如何也不肯再留一天,便早早地开始准备我路上带的东西,近年网络上流行“父母装的后备箱”一词,我没有“后背箱”,只有眼前商场买东西的手提袋,于是,手提袋里一会儿塞进两只茄子,一会儿塞进两只香瓜……
直到手提袋里只剩最后一点用于呼吸的空隙,父亲终于还是把手里的两根辣椒填了进去。
然后他象征性地拍拍手里的泥土,说道:“要不然就别坐班车了,着急麻慌的,一会我骑车送你去坐公交。我不愿意你回来,每次都是回来很高兴,走的时候心里怪难受的。”
我知道,他又要开始唠叨和下发他的指令了,目的很明确,家里离公交站半小时的样子,觉得固定时间的班车不方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亲想让时间走的慢一些,如果我答应,走到公交站,他会再补充一句:“不坐公交了,我直接送你去车站。”
这时候,我通常会打击他说:“不坐你的电动车,太累了,到车站,都把我颠散架了。”
其实,我哪里是怕把自己颠的散架?而是一路上要通过几个车多且并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尽管他一向骑车很稳,但还是免不了担心他一个人回程的安全问题,再加上每一次当车启动后,转过脸看着站在原地久久不肯离去又面带不舍地父亲,心中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心酸。
眼前的父亲,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没了以前挺拔的身姿、壮年的豪气,皱纹慢慢爬过嘴角、额头,预示着他的年龄也已不再年轻。而我,混迹外乡多年,除了带给他牵挂,竟别无其他。
还记得在我特别小的时候,他开心的时候会将我举过头顶;在我稍大一点住校放假还没到家的时候,他会像个孩子一样围着母亲转来转去,说要把刚刚炖好的鸡腿留给他闺女吃;在我出门上班后,他一遍遍叮嘱我不要花男孩子的钱,晚上不要一个人出门,更不要乱吃别人的东西;在我久居他乡的一次患病后的归家,他听从医生信口的玩笑,骑着当时还是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满街上挑选着对我身体有益的食材……
每当想起这些,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而退下的学业,纠结中的所有不愉快,早已不见了踪影。
对于父亲,幼年时,我依赖他;少年时,我崇拜他;青年时,我怨过他;却在即将步入中年,明白原来父亲本就是普通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有着年少时的雄心壮志,他有着中年时对于现实的无奈,也有着即将步入老年时对于曾经一些决定的懊悔……
然而这一切,我都将会慢慢经历,挣不脱,也跑不了。
生而为人,每一代似乎都只是上一代的循环,每个人似乎也只是上一辈人的翻版。
村里的班车开始启动了,打开车窗朝着还在窗外目送着的父母挥挥手,待车窗关闭,躲开父母的视线,眼泪终于又一次肆无忌惮地滚落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