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茶壶说
推敲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传,贾岛最初写的是“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推”字不好,反复斟酌之后,选定了“敲”这个字,即为“推敲”的来历。
我很清楚的记得,某一次初中语文考试的诗词赏析,有一道题是让分析“敲”比“推”好在什么地方。
答案已经忘了,没事儿,反正我也不是想说这个答案,只是想借此说行文用字用词,也要推敲。
写文章讲究气势连贯,如此读者读起来才会感觉一气呵成。
但很多人的文章,读起来就如同行走在长年失修的路上,一步一崴脚,三步一跟头。这些字明明都认识,可被作者组合起来之后,偏偏不知道是要说个啥。
《文心》一书中,曾提到文章常会出现的毛病有三:用词用语不恰当;意义缺略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如果行文之中,成文之后都能注意,则至少可以保证文章是通顺可读的。
以我看来,准确的使用词语是基本功,也是很难速成的功夫。靠的是积累,和平日里的留心。
而且,用词用语错误跟语法错误还不一样,语法错误很多时候读者未必能一下子看出来,再联系联系上下文,意思不差也就过去了。
可用词用语不一样,一旦用错了,那是容易闹出笑话的。
举个例子:A先生的妻子要过生日了,A先生的朋友B跑来跟你说,A先生的贱内要过寿了,咱们要准备寿礼。(本情节出自《地下交通站》)
再举一个例子:B先生说,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做,我保证你死有余辜。(本情节出自《地下交通站》)
如果希望看到更多用词用语错误的典型例子,请去B站找《地下交通站》来看,里面那位黑藤太君,真的是各种典型错误都犯过。
而意义缺略、累赘,这个比较好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咱都没少做病句改错,一句话里面都啥成分,缺哪个多哪个的细细一想都能明白。
实在不能明白的,就把读着别扭的句子反复读读,变换顺序读和改,总有一种是通顺的。咱都是中文为母语的人,这点儿语感还是有的。
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不知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有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会觉得这文章说得特别的磨叽,读了大半天了,所有句子都是同义句,一个意思反过来掉过去的反复说。
会有这种现象,一个是作者八成是凑字儿呢,毕竟现在稿费都按字数来算。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作者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行文进入了“鬼打墙”模式,出不去了。
行文“鬼打墙”了,通常可能是思维也“鬼打墙”了。
还有的文章可能上一句正在说三皇五帝,下一句就变成了欧洲拿破仑,读起来给人感觉没头没尾的,就好似本来就有这么许多句子,然后随机排列组合成了一篇文章一样。
这个时候,需要重新理顺思维,回到最初写这一段话的目的。把本段话分成不同的小段落,上句写了现象,下句就该解释原因了;上句写了事情的起因,下一句或许该写经过了。
以上这些是最基本的“推敲”啦,追求的是用词用语和行文表述的正确。再高级的,就是追求准确。要知道,“对”和“准”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哦。
关于这个,除了贾岛的“推敲”之外,再来个容易理解的例子。
《文心》里有这么一句话,“大气中充满着温暖,使人卸去了夹衣,只穿着单衫”。其中“卸”这个字,用得就十分精妙。
本句话要说的意思是,天气变暖了,大家从厚衣服换成了薄衣服。一个“卸”字,就将厚变薄,笨重变轻快的感觉给写了出来,可谓十分准确。
从有立意到文章组织,再到行文推敲,从构思到写作的流程就大概都说到了,至于其他,且待下回分享啦。
两都腹:记录两个平凡人对世界的看法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