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
第十章: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第八章: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第十一章: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解析: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看待他。这不是我的意思呀,是那些学生们要这样办。”
颜渊即颜回,孔子最疼爱的徒弟,今天我们又要聊一些与他相关的事。
前几天的文章中,我有谈到了颜渊的优秀,也讲过了他的早逝。
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颜回的死,对于孔子乃至当时的儒家学派来说是一件影响非常重大的事。
首先,颜回在当时已经是孔门学子心中除了孔子外最钦佩的人,更被孔子视为是自己弟子中品性才华都无可挑剔的模范,对孔氏门人的团结和凝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孔子六十九岁时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刚年过七十平生最得意的弟子又病故,家业的继承者早亡,事业衣钵的传承人亦早亡,前后不到三年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一位老人不可谓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打击。
可能仔细的你也发现了,今天文章的开头,我把这几章的顺序调换了一下,因为我觉得第十章应该是先于另外两章发生的事,只是后人在记录时没有按序排。
正常人在面临这样的伤心事之际,一定先是要先面对自己的感情的,没有原因也无法抗拒。试想有谁在痛失至亲至爱之时还能第一时间去计较什么礼仪得失呢?
快乐或许尚能收敛,但伤心是无法收藏的。所以孔子在得知最心爱的弟子去世之后,悲恸万分无法抑止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面对那些开解的人,他也无法掩饰自己的伤心。而且他悲伤的不仅仅是一场师徒之谊的生离死别,更是悲伤颜渊满身的才华却再也无法施展,他还那么年轻,完全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就,谁料生命却戛然而止,绝对是一大憾事。
不得不说,越是认真活过的人,越能明白生命的意义,越是明白当一个人有足够的思维高度,胸怀宽度和时间长度叠加在一起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能量。而颜回就好比一棵本来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突然被拦腰折断了,难道这样不值得可惜和悲伤吗?
如果你也看见了孔子的悲伤,再结合另外两章表达的意思,或许你又会觉得无法理解了。
既然,孔子这么喜欢颜回这个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他不但拒绝了颜回父亲买车为颜回置椁的请求,还反对弟子们将颜回厚葬的行为呢?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至亲至爱之人离世,当然是尽自己能力把葬礼办得越体面越好啦,像孔子这样又拒绝又反对的,不禁要打个问号:他是真心疼爱这个学生吗?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一起来补补课了。
周公制礼作乐,这个“礼”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体系里有着很宽泛的解释,且很多意思一直流传至今。都说孔子提倡的是礼教文化,这其中,葬礼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考证,我国在商周时期便出现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葬制。天子、诸侯、大夫、士、奴隶主死了,对殓、殡、葬祭的时间、仪式、棺椁及殉葬品等,都有等级区别。比如说,墓的占地面积多大,坟能修多高,棺椁鸡入殓服饰陪葬品的形制,墓碑的形状花纹 ......等等都有很清楚的区分。
而所谓的守礼,便是不管婚丧嫁娶祭祀都必须要按照人们自己的身份地位去遵照执行,否则便是违反礼教,严重的还是可以论罪的。
比方说,隋唐开始,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其他人一律不允许穿这一颜色。官员也根据不同的品级穿各自规定的服装颜色,例如唐太宗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五品穿绯色,六七品穿绿色。不得随意改变穿着。有了这样的规定,你如果没有按这个要求执行,或者你越过了自己的身份等级在服装上使用了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只要被发现,必定会受到责罚。
同样,葬礼上也有这样的要求,如果明明是一个庶人死了,却用一个公卿大夫的礼仪去执行丧仪,就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属于无礼之举。
孔子的一生及整个孔门学子都提倡的是礼教,颜回又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大家自然都明白以颜回的出生和身份可以享受什么级别的葬礼。
然而清楚归清楚,行动归行动,道理都知道,做不做得到,做不做得好却是另外一件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为感情用事一时冲动犯了糊涂,这样的人大多是感性大于理性,想问题时只看眼前,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因此会忽略很多别的客观因素,往往会错误的处理事情。
颜回生前并没有入仕,虽然在学问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孔门弟子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他一无家世,二无官职,说到底就是一个庶人。
一个无品无阶的普通老百姓在那个时代按等级能享受的葬礼大概就是最简单的了。
在叙述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独子孔鲤去世时,因为孔鲤身份也是庶人,所以孔子也只是依照相应的礼仪,有棺无椁简单下葬。这就说明孔子面对丧子之痛虽然悲恸,但理性仍然战胜了感性,他心里很清楚要依礼行事,不能逾越。
可是,颜回的父亲以及与颜回交好同窗们却因为冲动忘了这一点。于是才有了颜父要孔子卖马为颜回置椁,颜回的同学们要为颜回厚葬。
孔子在面对这写请求和想法的时候,他没有被悲伤迷住了眼睛,虽然他也很悲痛,但是他很清楚应遵循什么样的礼教标准,因此他拒绝和反对颜父及其他弟子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颜回生前是一位通晓礼制的君子,即便是死也应是不愿违背自己所坚持和倡导的文化和精神的,就如同自己一般。颜父和其他弟子的厚葬行为其实是违背了颜回所坚持的信仰的。
作为老师,自己可以拒绝颜父的请求,可是却无力阻止那些学生坚持要厚葬颜回。在孔子看来颜回不能依礼而葬其实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缺失,这个行为破坏了颜回一生对礼的坚持。作为老师也作为一个礼教制度的宣扬者,他必须要让大家知道,这些事不是颜回所愿,更非自己所愿,也算借此做一个澄清吧!
痛失至亲至爱之人,孔子表象出来的悲伤,真情流露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他感性的一面。而面对不符合礼制的请求和想法,孔子又能非常坚决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恪守礼制的行为又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维清晰的理性。
有人说能把控制好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该哭的时候会哭,该笑的时候会笑,该认真的时候认真,该严苛的时候严苛。角色转换之间没有障碍,能根据环境的需求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此对照,孔子或许就是这种感性和理性都能均衡处理的人。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