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远琴声袅袅何,只身打马草原过。
青山一发将低岸,野草无边欲烂柯。
吹我罗裳哀雪国,为君子夜弄清歌。
血痕淡淡思风起,敢问墓园欢喜多?
What will your verse be? 向Robin Williams致敬!鲁迅的《野草集》中关于死亡的诗:“此生此世只不过是真理的一半,向着有限和封闭的日常视野展现;另一半真理则向死亡敞开。人生在世,习得的真理是有限的,或许死亡后,人生才发生了质变。“
苏格拉底:形而上学的玄思就是在练习死亡。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 “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意义与终点相关。假如没有终点,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世界上存在着无限的生命,那么在这样的生命中就不会有意义。意义在封闭的此世之外,因此获得意义就要以这个世界的终结为前提。”
川端康成《雪国》,南朝《子夜四时歌》,冯至《十四行集》
叶芝《1916年复活节》,奥登《悼叶芝》,保罗策兰《死亡赋格》,特朗斯特罗姆 《卡丽隆》,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艾略特《荒原》、《四个四重奏》,波德莱尔《死尸》,瓦雷里《海滨墓园》
“我们的岸很低,死亡只要上涨两厘米,我就会被淹没。”——特朗斯特罗姆
齐奥朗: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
是啊,无论玄思、情色或乡愁,其歇脚处无非死亡。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分离和分裂的忧郁都是对死亡的忧郁,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字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他们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方式处理这个太强的主题;在西方,受希腊悲剧和基督教神学的双重影响,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成为一个深远的传统。现代主义诗人的感性与玄思往往凝聚于死亡。死亡的神秘与虚无,很适合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鲁迅的《野草》,生得痛苦,死得痛快,他把死亡视为对生命的复仇,对痛苦和无聊的复仇。
在这一年将尽的时刻,用”死亡“的诗句来赞美又一个生命勃发的新春!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