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张软凳,半米左右的高度,棕色的皮面,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明晰起来,就如同一朵慢慢浮出海面的珊瑚,在无垠的大海上,缓缓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半夜醒来,外面呼啸着寒风,室内充盈着暖气,舒适又惬意,我半眯着眼睛,恍惚着,梦里的这张软凳,到底是在哪里呢?
“生活读书新知”,这六个字从那张软凳的周围,慢慢探出脑袋,像娃娃胖乎乎的脸蛋,嬉笑着对我做着鬼脸。天哪,三联书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家三联书店的软凳啊。
那家三联书店位于山大路和文化东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在周围热闹的车水马龙里,静静地守护着一处安宁和恬静。
因为离我的住处很近,所以,我常常在黄昏半明半暗的光晕里,走进三联书店,坐在那张软凳上,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
那家书店,除了靠墙有方方正正的书架之外,还在书店的正中,放着许多圆形的书架,用质朴的木条把圆形分隔成许多扇面,每一个扇面上都放着一些书,灰白的封面,青黑的文字,有一种优雅的美丽。
书店里静谧安详,我于读书的间隙,偶尔抬起头来,在满室飘着的淡淡书香里,若隐若现的是解缙的“门外千竿竹,屋内万卷书”。
后来,等某一天我又来寻访那家三联书店时,才得知书店早就不在了,我静静地站在路边,看一辆48路公交车从面前驶过,露出对面大楼上的几个大字“大东电脑城”。
于是,那张软凳就成了埋藏在我心中的一瓣馨香,悠远而沉寂。
那些花儿2
后来,我常去的书店就变成了东图书店。
东图书店在大观园附近,沿着楼梯上到三楼,就能听见各种的英语,热闹的让人以为走错了地方。
那是在书店门口的柜台在卖复读机,各种品牌的都有,我曾经买过一台TCL的复读机,后来看到“TCL是太差了”的略语的调侃时,总是忍俊不禁,我的那台可是用了好多年呢。
冲着楼梯,书店有两个入口,沿着向东的入口进入书店,里面几乎全是外文书籍,当然,最多的是英语类的各种书籍,从幼儿的一直到成人的,应有尽有,可能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常常在里面流连。
倘若沿着向北的入口进入,会发现一些艺术类的书籍,虽然不会买,却也常常能诱惑我走进。那些带着漂亮图画的书,就如同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在盛开,在绽放,把人带进了艺术的殿堂,除了啧啧赞叹,折服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之外,我已无言,语言在此时已经变成了空白。
当然,东图书店里也摆出了一些文学类和经济类的书籍,虽然没有外文书籍的队伍庞大,但是,依然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那一年,我和L同学在东图见面,他要送我一本书,让我自己去挑选,我抽出了《古文观止》给他看,L同学笑着领我走到经济类书籍旁边,说,“其实,经济并不是很遥远的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后来,东图书店也搬迁了,到了胜利大街的山东书城,我也楼上楼下的跑过几次,店面确实大了很多,也精致了很多,可是,却怎么也没有了那时逛东图书店的氛围。
3
那些年,我常去的书店还有布克书店。
最早我去的是山师附近的那家布克书店,位于文化东路和历山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再后来,我去的最多的是英雄山文化市场里的布克书店。
那家布克书店大部分都是外文书,靠近东南角的书架上有一些哲学和文学类的书籍。
大约十年前,我在布克书店买过很多“书虫”系列的英语读物。十元一本的书,薄薄的,放在床头,临睡觉时,翻出一本,先读左边的英语,遇到理解不了的,再看右边的中文翻译。
那时,我最喜欢的是《简爱》,因为是改编的,所以不需要很高的英语水平就能通读。罗切斯特后来超过了《飘》的巴特勒船长,成为了我年少时的幻想,大约也有书虫系列丛书的功劳吧。
某一天,当我同往常一样,来到了布克书店,才发现布克书店没有了,几个大大的彩色的字悬挂在那里,“读乐尔书店”,再然后,就又变成了“新华书店”。
于是,布克书店又成了我记忆深处的一种回忆。
那些花儿某一天,我又听见了朴树的歌《那些花儿》: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那些年少时的日子渐渐清晰起来,那些读书的日子又渐渐漂浮了上来,那些稚嫩的手触摸在纸上的感觉,又飞了回来,是一段幸福又满足的时光呢。
后来,我常常想,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倾心读书大约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形式吧,从读书和生活里寻求到新知,而新知又反过来引领我们奔向更美好的生活,这大约就是读书的要义吧。
而我们,大约又有多久没有轻轻捧一本纸质的书,安安静静地读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