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官写字潦草,欲置酒延宾,批票付隶人买猪舌,“舌”字书之过长,隶人误为买猪“千口”。遍乡寻买,但得五百口,赴官哀告,愿减其半。县官笑曰:“吾令尔市猪舌,何以识为市猪千口?”隶人对曰:“今后若市鵞,千万书短些,休要写作买‘我鸟’。”
这则文言文笑话出自《广笑府》,明代中国文言谐谑小说,由冯梦龙纂辑。
原文之意不难理解,大意是说有个县官写字潦草。这天他要请客吃饭,吩咐下人去买猪舌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口条。为此他给下人批了张条子,“买猪舌”。因为舌头的“舌”写得过于长,下人误读为“买猪千口”。下人寻遍乡下,也只凑够500口,于是返回请求县官,实在是凑不够,减一半行不行?县官大笑:“我让你买猪舌头,你买一千口猪干嘛?”下人回答:“今后如果让小的买鵞,千万写短一点,别写成买“我鸟”。
因为写字潦草,闹出个大笑话,大概无出其右者。古人的书写习惯与今人不同,竖写成列,由上而下,把写得过长的“舌”字误读为“千口”,也是情理之中。而“鵞”是“鹅”的异体写法,在古人墨迹中并不罕见。是有下人担心县官如果写得过长,则完全会把“鵞”误读成“我鸟”。
看来写字潦草不惟今人,古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于是生出一番感慨。
感慨一 书面的东西未必就比口头传达准确,需因人而异。
当官的可能习惯于每天的文山会海,批阅文件形成了习惯。安排工作顺手写张条子,交给下面的人去执行,本无可厚非,那你倒是写清楚明白点啊。下人一般没有领导的文化层次高,领会精神就缺乏高度。与其多此一举写张条子,倒不如当面告知。一句话的事,下人定然不会将猪舌错会成猪,劳民又伤财。
感慨二 书面的东西未必就是金科玉律,不明确的要核实。
执行力不仅仅体现在行动上,首先正确领会上峰的精神,真正领会领导的意图是什么。领导要请客,又不是要婚丧嫁娶大宴宾客。买猪千口,这脑洞也够大的。多问一句话的事,愣是跑断了腿,办错了事。假如涉及更重要的指示,后果不堪设想。
感慨三 规范是一种态度
汉字有汉字的书写规范,即使是龙飞凤舞的草书,那也是有规范的。方家写的草书,行家里手都能看懂。那是因为大家遵守同一草法。写得好不好,那是功力和水平的问题;写得对不对,是态度问题。
书展上,草书作品比比皆是,常博得众人喝彩。其中有真行家,也有不少凑热闹的门外汉。你若问他哪里好了?十之八九都看不懂写的啥。大约,看不懂就是好吧!不好,能挂上去吗?
于是,除了学生,现在的成年人写字的很少很少了。有了电脑和手机码字,谁还提笔写字?君不见,如今需要提交的应聘资料,报考资料,官方统统要求是打印成纸质文档。大约是现代人书写能力太差,官方害怕“买猪千口”的误会重演吧。
偶尔因为情势所迫,比如需要出具一张简单的收条。先是到处找笔,这东西快成古董了,稀有之物。且不说收条的规范要求,光是提笔忘字就够喝一壶的。不会写就认真写吧,怕露怯,还要龙飞凤舞。看来看去,写的是啥字呢?你猜!
汉字,汉字书写,真的面临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