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她起始于对她的两首诗歌的喜爱,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这首《相思怨》是与朱放洒泪分别后写的.另一首则是: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的《八至》诗。可以看出,她已经从最初的柔情浪漫挣脱出来,幻变的清明剔透了,这中间有多少的曲折委婉?无人知晓.而我们只能从她传奇的一生清浅的掠过。
也许是我对兰的挚爱,从而使我对她分外的亲切与钟情.她出生的年代张爱玲说的很好,那是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在如此丰富明快的字眼里,可以热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豪情万丈与风情旖旎.
史书上曾记载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然就是这"萧散"二字精心描摹出了她一生的淡定宁和与忧郁冷清.
纵观其一生,浪漫而跌宕.清灯缁衣并没有掩盖她多情而纯净的心灵.从剡溪溪畔与隐士朱放的偶遇到朝云暮雨两相随的茶圣路羽,以及与飘然出尘的诗僧皎然的止水相知.都可窥其绝世清雅的风姿.
风景是一个人的风景,当一切都沦为你生命里的细水长流之后,你终于明白,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句号而已.
朱放是以一种绝美的姿态降临的,恰逢那刻她情窦初开,世界仿佛只剩下了电光石火,美是初见,偶然加上情愫,一切的一切仿佛太完美了,没有人能阻断这种火热的盘根错结 --- 除了离别.其实,每个男人都一样,在仕途的攀岩过程中,又有谁会为一个女子停下匆忙的步履?就这样他成为了她生命里的"惊鸿一瞥".于是,才了这首深情缠绵的《相思怨》.明月,高楼,琴音幽怨,谁知心底的煎熬,惟有这浮华飘渺的月色,与一腔幽蓝的思念.
峰回路转与柳暗花明看似途中的偶然,实则也注定了一场必然。
从她与路羽的相识可窥一斑,从最初的谈诗论道,煮雪烹茶,到后来的惺惺相吸.神交的愈弥久这种心灵上的颤动的愈深刻.一个精神上的红颜,一个生活中的挚友,谁不渴望?如果用一颗纯净的心灵来对待,那也就有了“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这样简炼的诗句与干净的情感.不过求的偶尔一醉,因为友人这样深切的关怀.千万不要辜负了吟风弄月这样美好的事情.
皎然名如其人,皎如明月,清风洒脱.因与路羽的深交才认识了李季兰.如果说这个时候她依然没有丧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的话,她势必转化到某个人身上,这个人不是别人恰是皎然,这个一心向佛之人.“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在这种不为所动面前,又一次的失意很明显的浮出了水面“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上下狂。”然这只是偶尔的浮云避日,终不会酿成忘情的风火雷电.
当平淡日益叠加,这一腔幽深的情终日寻不到出口,这个时候的她开始游走在红尘之上,文风行会,谈笑风生,试图掩藏寂寞背后的冷清.盛名之下的风景无比艳丽,终于,被远在深宫里的皇上捕听到了,只是美人已迟暮,又有谁懂那种年华易碎,落花流水闲愁万种的滋味?
同所有有才华的女子那样,她的结局同样令人扼挽叹息.有人说她死于战乱,有人说她死于乱棍,终是什么已无人考证.
而今,伊人已杳,江面只剩下点点青峰,幽幽月轮,依然无怨的流转着.那些噙齿含香的诗句与之一生传奇的画卷,被每个走近的人品了又品,叹了又叹.
尘香散去,归入净土.所有凡俗纷杂在寂静中安然守侯.不知道为什么,在千百次的回眸中,依然无法遗忘这个手执拂尘神色萧然的女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