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回味一下里面的台词,特有意思。裴魁山对张一曼告白的一段。
女:下雪啦!浪漫吧,裴魁山?
男:你真可爱。
女:才知道啊!
男:我喜欢你。
女:啥意思啊老裴?
男:我说我喜欢你,我想娶你,我想和你过一辈子!
女:干嘛说这种话啊,你觉得我是那种能和你过一辈子的人吗?
男:我觉得你是啊!
女:你第一天认识我啊?
男:我不是第一天认识你,所以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那么说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但是我了解你啊,你根本不是放荡,你就是太单纯了,所以你什么人都相信。
女:我就是放荡,我就喜欢,我高兴,我愿意这样。
男:你会这么想自己是因为别人总是中伤你,给你留下了心理暗示,但我相信真实的你不是那样的。
女:坏了,
男: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么随便了,你是在伤害自己。
女:哎呀,这可怎么弄啊。对不起啊老裴,我不知道你能往那儿想,哎呀,我真的,我真的就是想活得自在点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没人管我的地方,你就别管我了,行吗?对不住啊裴魁山,从今以后,我都不会再招你了,好吧。
男:晚了。
■张一曼:咱俩不合适。
奎山:咋俩怎么就不合适了。
张一曼:咱俩尺寸就不合适。
■铁匠媳妇:谁跟俺家铁匠搞破鞋了! 铁男:你是干啥的? 铁匠媳妇:你管我是干啥的? 铁男:诶呀妈呀,老乡啊,大姐你那的。 铁匠媳妇:我锦州的。
铁男:我奉天的,你上这干啥来了?
铁匠媳妇:啊,也没啥事,我就是想问问。
铁匠媳妇:谁跟俺家铁匠搞破鞋了!
■驴得水:我认识一个人,他是个铁匠,就因为他是个铁匠,所以他就被人排挤,被人瞧不起,被人利用,被人利用完了还被人指着鼻子骂!
■张一曼:你看我就说他是个天才。
驴得水:不,你说我是牲口!
■铁男:张一曼她是渣子,不光她是我们都是渣子,是废物!我应该给驴得水老师道歉,我们应该给驴得水老师深刻道歉!我们应该让驴得水老师在我们头上拉屎,因为我们只配这样,来啊,拉!
校长:铁男!
■铁匠:你们要是不开会的话,先把钱给我吧。
校长:好,现在开会。
停,台词回顾完了,开始说这个影片了。
《驴得水》用黑色幽默手法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是讲述一群“品行不端”的乡村小学教师欺上瞒下骗取公款,校长虚构一名英语老师“吕得水”冒领薪水,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却不料特派员来校观察,专门要听吕得水老师讲课,情急之下找铜匠替代。最终被举报受到惩罚。影片《驴得水》涉及到很多文学理论知识,现在请看我慢慢道来。
它是一部现实型文学作品
如何判断呢?从现实型文学定义和特征来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首先,咱们从再现性来说。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重要的是艺术始终高度忠于现实,……艺术不仅永远忠于现实,而且不可能不忠于当代的现实,否则它就不是真正的艺术。”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处理人生。
影片中,故事背景看起来是东北,导演实际找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土坡。因为小土坡景和东北相似,这就做到了环境的再现性。力求在环境方面,给人以真实感。要不是看张一曼老爱穿旗袍式(民国时期女性流行服装)的衣服,我很难想到那是在说民国时的故事。还有吕得水被穿上正装的时候,选择的是中山装,在服装上勉强体现了现实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成为人物行动的重要依据。

影片里,张一曼,原是风尘女子,受校长帮助,成为乡村老师,很感激校长,所以做什么事都很热心,乐观地活着。但当铜匠受到张一曼的辱骂,以及拒绝铜匠的爱的时候,铜匠变成了野兽。他利用自己吕得水的身份,逼迫大家剪了张一曼的长发。最终是校长忍痛剪了一曼的头发。张一曼是个爱美的女性,在生活艰苦的那个乡村,还特地给头发做了美容。这样一个爱美的女性,是如何都接受不了自己突然变得丑不可耐的头发的。所以当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的时候,她就开始疯了。特派员的手下人想要强奸一曼,让她更加害怕。所以,影片结尾一曼选择自杀。在结尾,还播放了一曼曾经和大家一起工作的回忆,回忆里是快乐。然后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这种悲剧是社会环境导致的,一曼性格的变化,大起大落,由一个乐观的女性走向自杀抑郁的地步,是如何地令人悲伤。

影片中,裴魁山曾对唱歌的一曼告白,说她不是放荡,就是太单纯了。一曼拒绝了他的告白。然而当他知道一曼睡服铜匠的时候,裴魁山怒了。他彻底变了一个人,消失一段时间突然出现,大热天穿着貂皮大衣出现在大家面前,就是在炫耀,也是侧面的表达他的内心已经被金钱,利益所占据,他早就忘记自己的初心,大家最初的初心都是为了教育,但是当有金钱利益出现的时候,就慢慢的开始撕破脸皮。魁山对一曼的感情也是由爱生恨,因为得不到,也不能见她好,当铜匠让他们骂一曼的时候,只有魁山不顾曾经的情谊,骂的不留一点余地,说一曼是婊子,是贱人。一曼面无表情。魁山和铜匠一样,得不到就要毁了。人性的丑恶表现的淋漓尽致。

铜匠本来是一个老实人,由于喜欢上了张一曼,跟着孙佳学习了一些知识,觉得自己可以配上一曼了,就和一曼告白了,要跟着一曼过日子。而一曼拒绝了他的爱,因为铜匠已经结婚了,所以她说,“你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牲口”。铜匠因此而特别气愤,要报复一曼。而当铜匠再次出现的时候,铜匠穿上了裴魁山曾经性格大变时穿的那件貂皮大衣,开始了对一曼的报复。
这些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这就是现实型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因。他们的变化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是特定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他们。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的人的各种心态,揭露人性的丑恶。
它符合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作家、艺术家就应该走一条不同于旧时代作家、艺术家所走的道路。新时期文学作品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群众。自从习主席上台以后,反腐得到人民群众一片欢呼。就算这部《驴得水》写的是民国时期的事,但腐败一直都有,放在今天来播放,正好呼应了新时期的反腐行动。
知识分子为了利益虚假骗取公款,特派员为了得到老外的支持,虚假地和一群老师演了一出戏。他们的丑恶被揭露以后,观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要不然,一直放纵这种丑恶,是会引起群众的反抗。由教育局打击这种腐败,就会赢得群众对教育部门的信任。
今天的纪委书记四处查腐败,赢得大片群众支持。影片《驴得水》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要反对腐败。揭露现今社会一群被利益冲昏头脑的知识分子现象。裴魁山有一句经典台词,“我觉得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当他说完这句话,瞬间引起了我的共鸣。中国最缺乏教育的不是农民。农民是什么?是本本分分的劳动人民。是最朴实的,最单纯的。一群“品行不端”的人去当老师,能把人教成什么样?铜匠本就是个农民,当他学了点知识以后,当他被骗后,被利用后,他变得不再老实了。他已经不是本本分分的农民了,已经不能和他的老婆正常过日子的人了。是什么改变了他?是本身品行有问题的人,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影片就是通过这种揭露丑恶的方式,向大家诉说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向大家诉说,什么样的才是对的。所以《驴得水》既有教育价值,又有认识价值。教导人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不正确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