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多在小群中活跃。以即时沟通为核心需求的群,人数越多,噪声越大,对用户的骚扰就越大。观察用户行为可以发现,大部分用户加入大群后,最常采取的动作就是关闭消息提示,这正是因为受无意义信息打扰过重。当这种打扰持续增加时,用户多选择退群而去。因此,虽然用户希望加入大群,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中,相反,用户更多会在小群中进行频繁和密切的沟通与分享。
PS:用户的需求是在大群中偶尔产生有用的消息(如通知,通报等),而在小群中则是跟自己的好友,家人互动,小群的沟通比起在大群来说,可控性更大,更加私密,更加具备个人喜欢,而向外拓展信息和接收信息则是由大群来完成。
2.腾讯前战略总监钟甄最近创办了“大眼通讯”,一个供熟人之间视频聊天的工具。作为社交领域的连续创业者和深度研究者,她在社交网络平台的比较研究中使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指标——“单个用户价值”,这个指标是用“社交网络市值”(market cap)除以“月活跃用户数”(monthly active users,MAU)得出。从宏观来说,这个指标意味着每个“月活跃用户”对社交网络市值的贡献;从微观来看,则体现出用户在不同社交平台所感知到的社交网络价值。钟甄认为,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和平台之间存在一种对等的价值交换。对用户越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用户活跃度越高,越愿意沉淀内容与关系,从而该社交网络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价值也更大。这与我所说的“粉丝帮自媒体带来收入”这个现象非常类似。
PS:“单个用户价值”在近年来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做下沉市场就能看出来,在粉丝红利越发稀缺的今天,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注重挖掘单体用的价值,在这里跟“单个用户价值”一样,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围绕着用户来进行展开,能让单体用户的价值最大化给予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交换,也能活跃单体用户,在单体用户的基础上去活跃社群,则能带来最大化的转化。
3.例如,小云社群(光音网络推出的面向业界社群解决方案的平台)将平台上运行的排名前100的社群做了一次初步分析,将社群按照“地域”“行业”“兴趣”三个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地域属性的社群在前100名中占了48个,在其余社群中,行业属性的占29个,兴趣属性的占23个。可见兴趣、行业、地域都是强大的社群策源地。不过,朋友印象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如同距离远近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深刻影响一样,兴趣广泛与否也会对社群运营结果、用户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影响。
PS:在社群中,在一公里以内或同区同城市的社群更能吸引用户的关注,地域+兴趣+行业更加能覆盖到用户的需求点,能让用户在最近的地域中快速相识与自己共同爱好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