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 走向游戏的时代》一章中,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指出:“广义上的游戏还包括艺术。”于此,我们是不难理解的——当今似乎是“艺术”的某些影视剧不是“娱乐至死”的游戏人生?
当然,郑也夫先生所讲的游戏与艺术是与“娱乐至死”的当今某些影视剧截然不同的,是严正价值上的游戏与艺术。
郑也夫先生说:“与实际生活的相似是游戏存在的基础。”换句话讲,相对于实际生活,游戏“必须是像与不像(实际生活)的某种组合”。我以为,这是揭示了游戏之构建的真谛。
为了说明游戏的这种特质并艺术的游戏性质,郑也夫先生例举了人物雕塑艺术。这个例述约为230多字,于简洁精练中既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刚毅思维”,更有一种独特的“哲学意蕴”。

郑也夫先生说,人物雕塑艺术,其形状在迫近被雕塑者,其质料殊异于被雕塑者,选择不同的质料是刻意而为的。逼真在艺术追求中是乏味的。如果雕像衣履恰似真正的衣履,发肤如同真实的发肤,那雕像还能获得凌驾于众生的品格吗?读思至此,让人最为震撼、最为深长思之的则是“获得凌驾于众生的品格”。
人生就是一种雕塑,人生过程就是一种雕塑过程,我们该用怎样的“质料”雕塑自己以获得卓越杰出的人生品格,于此不是最为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的作为吗?
郑也夫先生进一步指出,艺术家依靠不同的质料,获取到不同的品性——靠青铜获得了刚毅,靠黑色获得了威严,靠洁白获得了纯洁,等等。人物雕塑必须是像与不像的某种组合。依此逻辑思之,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依靠文史哲、理工科的“质料”到底获得了怎样的品性、如何的品格,难道不该做一番深彻的反省吗?反思之后,又该如何加强型地依靠这些“质料”而深度与高度地雕塑自己呢?
大而言之,人生也是一场游戏,但却不是“荒于嬉”的游戏,而是“精于勤”的雕塑自己凌驾于众生之品格的人生艺术的游戏。
非凡人生,最在于雕塑艺术的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