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山西省美丽的家乡那年那事那人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作者: 军鹏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13:51 被阅读40次

    今日“红色之旅”感怀!

    一个老人,一块巨石。只身只影,三十个春夏秋冬的雪雨磨炼;一锤一钻,一万多天日升月落的风霜凿洗。

    锤钻声声,孑影摇摇。一个家庭,历经三代传承始终不变的信念;大山深处,坚持半个世纪奋斗不息的追求。

    只为一个梦,修一座“毛主席纪念堂”,以寄托对伟大领袖的无限缅怀。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始,沁水县郑村镇后河村唐魁义老人只身进入深山,住在临时搭起的茅草屋,一锤一钻,一镐一撬,披星戴月,餐风饮露。用三十多年的艰辛付出,在大山上凿出了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崇敬,用三十多年的一锤一钻,在石头上凿出了一种不朽的传奇和永恒的精神。

    他有一个梦

    心中的思念凝刻成不朽的丰碑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镶嵌在山坡上的石条阶梯,从登梯到梯顶,共三百零三级台阶

    唐魁义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年轻时当过民兵排长,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指引下,扛过枪打过仗。参加过解放临汾战役、运城战役等多次战斗,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也正因为如此,他最能感受到毛主席的魅力,也最能体味到毛主席的伟大。毛主席思想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血脉、渗进了骨髓。

    1976年9月9日,那是一个举国悲恸的日子。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传来,一下子就让时年56岁的唐魁义陷入深深的哀痛、空虚乃至迷茫之中……

    “当时,一向开朗的父亲一下子沉默了。几乎跟家人都不交流。我们都有点儿担心了。”唐魁义老人的儿子唐车路回忆道,“后来才揣摩到他是缅怀毛主席。”

    为了找到那份精神寄托,他开始萌生了修毛主席纪念堂的念头。

    唐魁义本是个石匠,心灵手巧,干活又漂亮。思虑再三,他觉得只有跟自己的老本行结合起来,用石头雕刻一座毛主席纪念堂,才能留住那份热爱。

    随着这个想法的逐渐成熟,他开始走进深山,寻找合乎心意的好石头,他往往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当时孙子唐建阳刚刚出生,他也顾不上照顾一下。

    那年头,交通不便。为了这个心愿,他独自一人翻山越岭,上太原、去长治、过运城,凡是能想到的地方,他都跑过了,只为找寻那块能够圆梦的石头。

    就这样,唐魁义老人一找就是整整三年。“尽管当时家里条件一般,也没什么收入,但父亲的想法从没有一丝一毫改变。我们都被父亲的精神打动了!”即使时隔四十多年,唐车路依然觉得父亲很了不起。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巨石。刚找到的时候,还仅仅只能看见裸露在地表的两平米大的石头顶面。由于这正是他想要的砂石材质,他如获至宝般,开始拿着镢头、榔头,一锤一钻往下敲,他要尽快看看,这块石头到底有多大、够不够用。用唐车路的话说,“那时的父亲特别专注、特别投入,似乎有用不完的劲。”

    这一敲一锤,又是三年多。所幸的是,这块石头比他想象得还要巨大,堪称完美,他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三十载岁月

    一声声锤钻凝固成不朽的传说

    一块巨石,承载了唐魁义的后半生。

    余生,这块巨石在他心里的分量,就是毛泽东精神的寄托。

    这块精神“磁石”一直伴随了唐魁义三十年。自从找到石头那天起,唐魁义就住在山上、吃在山上。那时候这里还是座荒山,乱草丛生,滚石遍布,没有电没有水,甚至没有羊肠小道,连行人都非常困难。他就搭了简易的茅屋,一个人扎根山上,与锤钻为伴,与巨石为邻,整日整日地凿磨、洗练。

    最艰难的是冬天,雪特别多,天也特别冷。但是,唐魁义老人完全顾不上考虑这些,饿了啃口窝窝头,渴了喝口带雪的水……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熬就是三十个春秋。

    三十年来,他不但用锤钻凿出了一个偌大的石窟,还开垦出一大片荒山,栽植了桃梨苹杏等各种果树1000余棵。就这样,他每天高一脚低一脚,踩着坑坑洼洼,行进在这大半个山坡,一锹一锹地翻土,一镢一镢地挖坑,一担一担地挑水,一碗一碗地浇灌,直到83岁去世。

    唐车路老人(左一)和前来缅怀的游客叙说光荣家史

    三十年,这条路从无到有,从窄到宽;这片50多亩的偌大荒山,从杂乱荒芜到桃杏峥嵘,从一片不毛到鸟语花香。水果每年从5月开始一直可以吃到10月;这块巨石,也从当初的只露出两平米顶面,变成了现在的内里十米见方的巨大石窟。

    没错,这就是一位普通老人的后半生。毛主席在他心中有多伟大,他就努力让这座山有多巍峨多精神;毛主席的精神能传承多久,他就要让这座巨石屹立多久。这个“石窟”,规模算不上宏伟,但是他凝结了一个人三十余年的力量。

    毛主席传世巨作

    村里人都说他着魔了!需要去看精神科。的确,他着了红色革命的魔。毛主席永远地走了,但毛主席精神应当世代相传,他用三十年时间来坚守传承,这座地势开阔的山地,这块方正高大的石头,在他心里无疑是毛主席精神最好的载体。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世界共产主义领袖们

    可是,心愿未了老人便撒手人寰。“爷爷临终前也是念念不忘,说主席像还没有,还有好多的事情要做,要爸爸和我继续下去。”唐建阳谈起了让自己印象深刻、毕生都难以忘记的一幕。

    来个自拍,以示留念

    “现在,我爸爸负责管理,我和我媳妇帮着联络、策划、投资。赶活儿的时候,我的伯伯、叔叔也来帮忙,现在,我哥哥姐姐也通过各种方法赞助我们。我们一家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唐建阳说道。

    三辈人已经在行动,未来还可能会有无数个“三十年”。

    本来应该面对党旗的,无奈条件不足(因为我一个人去的,周围没熟人帮忙给摆拍)

    三代人接力

    红色记忆凝结成不朽的传承

    冬日的阳光虽不够热烈,但依然温气袭人。

    2017年12月26日,郑村镇后河村的毛主席纪念堂异常热闹。晋城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楹联协会、旅游摄影协会及各大媒体,五六百人在这里瞻仰纪念毛主席。他们敬献鲜花、朗诵毛泽东诗词、唱红歌、现场展示书法、撰写春联……在高大的汉白玉毛主席塑像前,来自河南安阳的一行五六人,激动得泪如雨下。“他们连夜赶来,在这里唱了整整一夜红歌。从《东方红》到《大海航行靠舵手》再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似乎都想把思念缅怀倒出来!”唐车路的言语里带有几丝兴奋。“这群人真的很嗨!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追星。在他们心中,毛主席就是那颗永远闪亮的红星。”唐建阳下意识地补充道。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五六百人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主席的缅怀,他们来自四方,却有着共同的信仰追求,挥毫泼墨、尽情吟诵、拍照留念,只因心中红色血脉在流淌,红色基因永延续。一旁陈列的签名单上,记录着每个来过这里的人的笔迹:“毛主席,我们想念你!毛主席精神永垂不朽!”……这是发自肺腑的思念,这是对毛主席的深深缅怀。

    记者一行走出石窟,来到两侧厢房里,目睹了红色革命的其他领袖: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院子里红色砖墙上挂着毛主席生前出席各个活动的照片。从青年到中年再到年迈,虽不够连贯丰富,但原汁原味的图片,已经将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很好地再现。

    山坡上柏树长青,与红色毛主席纪念堂交相辉映,显得质朴典雅又威严庄重。山坡四周栽满了各种果树,有的已经有碗口那么粗了。从毛主席纪念堂到山下的村庄,修建了花岗岩台阶,三百零三个台阶之上的纪念堂,刚好可以将位于后河村的沁水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道仁庙”一览无余,且与之遥相呼应。

    “毛主席纪念堂”,在唐魁义老人去世后十年,在儿子孙子的相继努力下,在100余万元的诚心投入下,终于成型了,并受到周边省市的热捧。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瞻仰毛主席,寻觅红色精神。

    后河村鸟瞰,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人们提起它都带着敬意称呼“毛主席纪念堂”。

    数十年的努力,终于铸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红色精神坐标!

    注:本文除图片之外,文字叙述方面非本人原创,转载自晋城新闻网。向原作者表示感谢和歉意,转载之目的,在于宣传和弘扬红色旅游文化,望见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泰山寒梅:敬佩!
      • 刘爱国:敬佩这位老人。当宣传,并传承。
      • 曲沙南风::pray:
        军鹏:@曲沙南风 谢谢
      • 小墉正:铭记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诚心可问天!:pray::fist::hibiscus::hibiscus:
        小墉正:@原军鹏1 值得铭记!:herb::herb::deciduous_tree::deciduous_tree:
        军鹏:@小墉正 这是我上午专程骑摩托到邻县去参观的,离我们这里二十几里。唐家三代人的精神和境界难能可贵!

      本文标题:这是红色的“圣地”,这是精神的丰碑——山沟里的“纪念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go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