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丙申年十月初八。不知怎的,隐约觉得这是个特殊意义的日子。大抵是哪位亲人的生日吧?可挨住盘算了一遍也没谁是今天生日呀,遂往已故的亲人们想去……哎呀!想起来了!这天是奶奶的生辰,幸亏不知怎的觉得今天这般异样,也许是冥冥之中合该有此巧合吧!屈指算来,奶奶如果在世,今年已是100周岁了,也就是说今天是奶奶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以往不知有多少次,总想拾起笔来下功夫写我的奶奶。可每次总是思绪万千,无从下笔……因为奶奶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卑微却自尊、逆来顺受但又自强不息。可以说是多重性格造就了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其实想来,她的一生,正是旧中国成千上万底层劳动妇女坎坷命运的一个缩影,更是不甘示弱与命运和所处不同环境下抗争的真实写照!
中华民国五年(1916)十月初八,奶奶生于贝坡村一个半商半农且封建礼教浓厚的家庭。说是半商,因为当时曾外祖父是个生意人,据说把买卖做到安徽颖州府(今阜阳市),也是旧社会成千上万晋商中的一个代表缩影。说是半农,则是曾外祖母在家除了操持家务,就是耕种着几亩肥田。如此看来,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家庭勉强还算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 但奶奶生不逢时,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虽然清王朝已灭亡几年,但面对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民国政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军阀割据,连年战乱,自然就民不聊生,战争、瘟疫、灾荒……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词汇概括了当时的国运和民生。 虽然民国政府早在成立之初,就明令废除了女人缠足这个千百年来残害无数妇女的封建恶俗,但那时政府难以做到一呼百应的巨大效应,况且还是封建余孽占主导地位的偏远农村。奶奶就是最后一批这种恶俗的受害者,终究未能幸免。从民国元年直到三十年代初,咱这儿才彻底废除缠足。缠足,就是封建社会时,女童三四岁时,趁着骨头尚软,将其脚趾处全部里向并拢,然后用布条一圈圈将脚趾箍紧,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到了认为不会反弹且成型的时候,解开布条,一对崭新的“三寸小金莲”就这样诞生了!殊不知,这个在中国流传千百年的恶俗害得多少女童痛苦不堪,在父母含泪心疼下,在自己如同受酷刑一样的惨叫声中稚嫩的脚趾被生生折断,成就了封建社会宣扬的审美标准!在前几年,还能偶尔见到这样的小脚老太太,她们个个走路颤颤巍巍,想必年轻时腰肢定是自然而然地风摆杨柳的,但现在几乎或许也见不到几个这样的老太婆了。 经过缠足,到了现在入学前班的年龄,又是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奶奶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早在晚清时期就大力推崇女子入学的变法新政,但在那个时期,旧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还牢牢保留着这一理念!那是毁了一代人的时期,再说那时咱这儿所谓的教育,还停留在封建私塾那一套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阶段,也只有男童才可接受诸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孔孟之道的书籍和珠算的算术课程,念到十一、二岁,就算完成学业,美其名曰:高小毕业。至于后来的现代课程,在当时远远没流传到咱这里,至于女子学堂这种新玩意,在农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现在回想起奶奶生前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令我难以相信她是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文盲!的确是的,奶奶在女红手工活计中,一看就会一点就通,还有在人际交往处世原则以及富有哲理性的诤诤教诲,完全是传统文盲所不能比的。这就是“学历高低与智商不能成正比”的实例。假想如果奶奶出生在一个当时富裕且开明的家庭,保不准就是一个什么女子附中女子师范的洋学生!就是现在民国影视剧里那种上身浅蓝色布衫,下身过膝长裙,脚穿白袜黑鞋的那种学生装扮。 就这样,童年的奶奶在白天帮大人料理家务,晚上学女红纺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一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礼教!当时农村的媒婆就像侦查员,谁家的闺女多大了,相貌如何,是否精干等等这些问题她都摸的一清二楚。那时的媒婆,就是乡村活地图,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是三八红旗手。 自然,奶奶还算遇上个有良知的媒婆,不像有的无良媒婆唯利是图,不管你今生幸福。
民国二十年(1931),在阵阵唢呐锣鼓声中,就像那首《我们的爷爷奶奶》歌开头歌词一样“爷爷那年他才十八呀,奶奶的花轿就抬进了家”。不过,爷爷那年才十四岁,奶奶十六岁!写到这,不禁有人可笑,其实这种封建包办婚姻在咱这一点都不稀罕!可能大多数人的祖辈都经历过。那时的结婚,是没有领证这一程序的,就是通过媒婆那三寸不烂之舌,在双方家长之间相互捧吹,双方老的再互换庚贴,在通过两姓族长签订字据,就是民间的“写字”,订下良辰吉日,便可完婚。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不曾谋面,不论精憨丑俊,洞房花烛夜揭下盖头便认命了。属于典型的“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山盟海誓的表演”,就是踏实生儿育女过日子!这门亲事倒也门当户对,爷爷这头也是商读世家。据说曾祖父年轻有为,才二十几岁就在河南有了自己的店铺,却不幸英年早逝,就是爷爷刚出生时,曾祖父便客死他乡,随后曾祖母也撒手人寰,所以爷爷也算命苦,可谓自幼父母双亡,由其伯父伯母养育。 就这样,完婚不久,高小毕业的爷爷便子承父业,随着大人下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学徒经商,开始了他为时将近二十年的驰骋商海史……在这里,先重点普及一下,在旧时的润城古镇,除了耕种,就是文风鼎盛,商贾云集。那时的人们,把振兴家族的希望一代代寄托下去,要么十年寒窗苦读,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要么传承祖业,经商创业,有朝一日富甲一方,光耀门楣。就说经商,那时古镇店铺作坊林立,涉及冶炼铸造、丝绸布庄、典当票号等多个领域,不仅本地如此鼎盛,有相当一部分商人把业务扩大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极少数做到北至俄罗斯南抵新马泰等南洋诸国,这一点绝非吹嘘!那个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民国版晋商! 年少的爷爷远走他乡,学徒经商,奶奶则在家中和她的母辈一样,操持家务,耕种薄田,恪守妇道,孝敬公婆等等那个时期作为人妻应尽的义务职责。那时的婆媳关系,哪敢像现在婆婆说一句媳妇顶十句,那时的婆婆大多很厉害,对过门的儿媳要按照她的意愿改造,轻则骂重则打。虽然所谓的公婆只是爷爷的伯父母,但奶奶生性乖巧,心灵手巧,识眼色辨是非,有什么不对的,婆说一遍就牢记在心再不犯,即使做得对如遇上婆婆挑剔也要忍气吞声吸取教训。倒是也没多大隔阂,也算融洽,这就是那个时期媳妇在夫家的地位待遇生活的例子。 就这样几年后,爷爷回来,经过几年的锻炼,爷爷成熟了不少,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俨然就是生意人,看着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丈夫,奶奶便知丈夫在外混的不错,的确是的!那时爷爷已经出师,完全可以另立门户,这次回来说要到长江以南做生意,就是江浙一带。当时爷爷才刚满二十岁,看看祖辈的奋斗史,再想想现在到处啃老族和宅男,令人情何以堪!颜面无存! 当时爷爷的意思是想把奶奶也带出去,帮着打理生意,经风雨见世面,可奶奶不同意,因为双方老人都要照顾,尤其是娘家妈,咱这一走我能撂下老人不管?遇上灾荒年,能忍心饿死他们?奶奶的这番解释令爷爷大为感动!前世修来的福分得了个好老婆!就这样,小夫妻洒泪分别,爷爷则一路南下,开始了十几年的商海生涯,十几年,经商足迹从河南到安徽,到江苏、到浙江、当时的民国首都南京,灯红酒绿的上海滩……都留下爷爷经商的足迹!像许多那个时期的晋商一样,除了每隔两三年的探亲假,余下时间都在外面操劳奔波……这些情形,就是那时形容商人的那句“夫在外充数千里无罪之军,妻在家守数百日有夫之寡”的真实写照!!!
1938年春,侵华日军的炮火轰开阳城城门,从此阳城沦陷。同年12月,日军要实行大东亚共荣,联合敌伪阳城县政府大肆抓捕杀害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全县一片白色恐怖,史称“十二月惨案”。这时候的奶奶,早已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大姑住在贝坡娘家门上,因为曾外祖父去世,也随之家道中落,只留下曾外祖母和未成年的老舅(奶奶的弟弟),为了顾及娘家,奶奶在贝坡一住就是好几年,个中辛苦自不必说,带孩子、去地、家务活、还要计划一日三餐上顿吃了没下顿的大难题!这些困难就姑且说成无所谓吧!这些困难与近在咫尺的日寇比起算得了什么!因为,当时的日军,以贝坡为据点,修工事,筑炮楼,勾结本地汉奸败类,设立警备队(可能就是宪兵队),对周边几十里的村庄进行了直至日本投降为止,疯狂的掠夺,残酷的杀戮…… 这时的奶奶,一边是贫穷和饥饿,一边是比狼还怕的侵略者,惶惶不可终日,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难!防火防盗防日寇,难上加难!但!这些困难,奶奶硬是咬紧牙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坚挺的度过那几年的非常时期!可见一斑,这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旧社会主妇的血泪史! 那几年的艰辛无法用文字表达,现在就讲两个关于奶奶的“抗战”故事……
话说有次奶奶挎着一篮鸡蛋回婆家想给老人补补,那时的鸡蛋是悄悄喂了几只鸡,人都没吃的,任由鸡瞎扒拉的吃点虫蚁,还是绝对的绿色食品。就走到河头口,遇上拦路设卡的伪军,就是电视剧小兵张嘎里的二狗子,都是本地汉奸。看到篮里鸡蛋,就动了心思,想霸为己有,就讹诈奶奶是游击队的眼线,鸡蛋里有东西,放下鸡蛋立马走人,还卖好说看在门口俩人就不追究你的事了。可奶奶当时毫不畏惧,大声说:敢不敢给我收了!我是贝坡的,我兄弟在阳城警备区啦,是板垣(当时驻阳日军的头头)跟前的红人,你收了试试!那二狗子闻听,陪笑着,一口一个:姐你路上操心昂!才放行通过。过了关卡,奶奶一路小跑,直到庄河口才跑不动,连吓带累,全身被汗浸透了!从这件事看出奶奶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机智,当时的村妇,有几人能做到?其实老舅哪里是县城警备区的,那时还在村里做长工。 还有一次,就是1945日本投降那年前半年,随着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节节敗退,军火供不应求,于是开始扫荡,扫荡任务就是挨家挨户把凡是铁制的东西统统“收缴”,运到军工厂回炉铸炮弹壳。有此可见当时日军处境,有天奶奶和她妈都去地了,家里只有八岁的大姑和四岁的二姑。
那时的孩子,八岁就要顶大人使,看娃带做饭。大姑回忆起那段事还心有余悸……这天,贝坡伪村长带领一干二狗子和几个日军来收缴铁制品,当的一声屋门被日军那翻毛军靴給踢散了,吓得二姑大哭,就听伪村长问大姑:你妈跟你姥啦?大姑说都去地了。话刚落音,就见日军把铁锅、铁锹、火杵,甚至连墙上的钉子也拽下来,就在一个日军想把炉上开水的铁茶壶也要抢走,二姑哭的更凶了,幼小的心灵知道这些都是大坏蛋!这时那个日军不耐烦地一脚把茶壶踢飞,开水正好泼洒在二姑腿上,一时间,叫嚷声,惨叫声……唉!不堪回首! 当奶奶她们从地才进村,就有人告诉:快些,那干死短寿把你屋家伙都抢完了,还黑心烂肚肠把小闺女的腿也一茶壶水烧了……话没听完,奶奶早已火冒三丈,脾气上来不由人!先跑到汉奸村长家大门口,扯着嗓子胡卷乱骂,骂得那汉奸祖宗都抬不起头,骂汉奸数典忘祖忘恩负义,还是一本家啦,办这绝后事,有对着炮楼方向大骂日寇……旁边的百姓见此都为奶奶捏把汗,都劝说不敢再骂了,日本人出来那了得?可奶奶说我不怕!有毒气朝我身上来!就这样,骂着越发激动,就要朝炮楼跑去,吓得众人赶紧拦住。这时那村长吓得才从屋出来,对奶奶又是认错赔礼,奶奶训斥他:你短寿把锅茶壶收走招我一家老小饿死?你立马去炮楼给我要回来!不行我一屋就来你这吃喝……结果,到底也没要回来,可能村长偷偷拿回一副担水用的担钩,锅和茶壶还是他悄悄去买的赔偿了。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比战争和饥饿更可怕的事了。奶奶经历了今天国军和日军干上了,明天八路军和日军打开了,再一天就成了八路军和国军开火了。也不知道到底谁打谁,但有一点,就是最可恨日本侵略者,更可恨那些数典忘祖为虎作伥的汉奸走狗!不知这样的日子几时能熬到头!
突然有天,街上鞭炮声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原来才知道可恨的日本鬼子的炮楼连夜被本县游击队和驻阳八路军給炸了,鬼子也死的死跑的跑。不久就传出日本投降的好消息!就像许多当时百姓一样,奶奶那个高兴啊,看到街上庆祝胜利耍红火的人们,她也在鞋上贴了红的绿的彩纸,因为没有彩布,就这样也随着人群扭起秧歌,庆祝撵跑豺狼迎来翻身大解放! 好景不长,刚过几天太平日子,国共内战开始了!日子虽比日军时好过了点,还是勉强温饱,这边共产党刚土改斗地主,那边国民党又苛捐杂税抓壮丁。奶奶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历经这么多年的磨难坎坷,使她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事实告诉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推翻三座大山,解救穷苦人!只有人民解放军才是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法宝! 于是,解放区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人人争当支前模范。好男儿保家卫国,踊跃报名参军……这些大事,奶奶都积极参与,白天忙家务,晚上则在灯下赶制军鞋。这时老舅也成大小伙,在奶奶的教诲和政策感化下,也参军入伍,解放后抗美援朝,随军入朝参战,直到1953年返乡。
解放前夕,在外多年的爷爷也回来了,不是生意做不下去了,而是共产党要改组没收私有经济,改造旧社会奸商劣绅!虽然爷爷多年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据说抗日时在上海滩听闻黑道老大杜月笙慷慨支援抗战,也和山西会馆的同乡解囊相助,与众多爱国商人为抗战尽微薄之力!但这些,都不是反对共产党政策的理由。从此,爷爷退出商海,归隐乡间,当起安分守己的农民。这也是旧中国末代晋商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大伯二伯和父亲的相继出生,全家老小七口再加双方老人共十口,每天都要吃饭,自然重担就落在爷爷奶奶肩上。再随后的大炼钢铁、三年灾害以及文革直至土地下户这三十年间,奶奶充当着各种角色,为了这个家,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即使在文革中,爷爷被四人帮扣上“万恶资本家”和“国民党的残渣余孽”的帽子,被送往学习班改造批斗,在当时那种高压政策下,爷爷几度想不通,奶奶就劝他:不怕!咱没干就是没干!对公家说实话,相信以后会有人主持公道的!听听!这哪是一个没上过学的村妇?!就这样,奉养两头老人至养老送终,为儿女们个个操劳相继成家立业,付出的巨大艰辛不言而喻! 关于我的身世,是爷爷奶奶从我一个月大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成人!尤其是奶奶,待我倍加疼爱,冷了怕冻着,饱了怕撑着,完全充当了一个胜似生母的角色!养育之恩重比泰山!在此不禁泪如泉涌/::<……不是文字所能描述!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奶奶年老体衰,身体自然有了毛病,就那么时好时坏地度过了人生最后几年,尽管如此,奶奶在我放学后早已撑起虚弱的身子为我做了可口饭菜,硬是拿起劲来,用早已白内障的双眼为我赶制过冬的棉衣裤,唯恐离世后孙儿衣食无着,唯恐闭眼后没人为我供书上学,在弥留之际,还睁开眼,弱声问我:怎么不去书房?谁不招念书了?唯恐我身子弱没营养,偷偷几次把探望她的好吃的塞給不懂事的我……/::<!情绪不能自制,无法再下笔了。 公元一九九六年农历二月三十,奶奶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更带着对我的难以安心入九泉,不情愿的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一岁。也算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足有一里长。由于奶奶活得岁数大,都见了第四世后人。好多后辈人,村里人敬重奶奶一辈的为人,都送来了布幛,纸钱,各式纸扎花圈,煞是壮观!有位本土书法家挥豪泼墨,上书挽诗:一生坚贞品德高,勤俭持家有功劳。子孙后代常怀念,精神长存永不老! 在奶奶诞辰一百周年、去世二十周年之际,特写下此文纪念我可叹可亲可敬的奶奶。
孙儿敬上
2016.11.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