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灯火夜微明
90后酷说《老子》(24)▏你只有忘掉自己的优秀,别人才会记住你

90后酷说《老子》(24)▏你只有忘掉自己的优秀,别人才会记住你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17:16 被阅读427次

    题引:

    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哲学家叫杨朱。

    有一天他去一家小旅馆住宿,发现旅馆的主人有两位小妾。

    一位美若天仙,一位丑不堪言。

    但是,这两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却恰恰相反:

    丑小妾倍受宠爱,美小妾则横遭冷落。

    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跨者不行;

    (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无法走远。)

    ㊣自见者不明;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自是者不彰;

    (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

    ㊣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自矜者不长。

    (自高自大的人不会继续成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翻译。



    【第五句】

    ㊣自伐者无功;

    1、

    所谓“自伐”,就是自夸。

    那么,自伐的人为什么反而“无功”呢?

    无功,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无法成功,第二层是指没有功劳

    当然,老子的本意应该是指第二层。

    不过,《道德经》从“出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属于老子了。

    母亲虽然孕育了孩子,可孩子从来不属于母亲。

    因此,不只是“自伐无功”,《道德经》里的任何一句话,我们都没有必要躲藏在老子脚印里,墨守老子的本意。

    一句话,在《酷说老子》这部“电视剧”里:

    老子并不是主角,他只是一个注脚。

    2、

    我们先讲第一层:

    为什么自伐者无法成功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文学家叫江盈科。

    上一篇中的那一个“姜是长在树上的”笑话,就是出自他的著作《雪涛小说》。

    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中的另一则笑话:

    话说古时候有一位医生,自诩华佗在世,扁鹊复生。

    他吹嘘自己最擅长治的病是:“驼背。”

    而且还声称:

    早上治疗,晚上就可以复原。

    当然,骗子只要广告打得好,总能忽悠到一些善良的老百姓。

    于是,就有一个驼背的人前去找他诊治。

    他是怎么治的呢?

    拿来两块门板:

    一块放到地上,让患者躺在上面,然后再用另一块门板压在患者身上。

    最后,他跳上去不停地踩踏。

    结果,驼背是治好了,腰板也挺直了。

    但是患者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断气了。

    患者的儿子气得败坏地拉着他去见官,他却辩解说:

    “我专注治驼三十年,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

    怎么样?这辩护词听起来是不是很荒唐?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伐”的人,其实并不比这个医生高明到哪里去。

    他们同样也是理论的巨人,实践的侏儒。

    而且我们如果单纯从“理论”上来讲,这位医生的治疗方法还真找不出什么破绽。

    你驼背,压直不就可以了吗?

    反正我治的是病,又不是人。

    显而易见:

    这种“自伐”的思维模型,其实是建立在“自见”“自是”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

    只能看见表面的现象,还自以为是自己看到了本质的解决方法。

    4、

    就好比一个孩子得了感冒,浑身发烫。

    去医院后,有些医生的第一治疗方案永远都是:

    吃退烧药。

    所以网上就有个笑话讽刺说:

    一个孩子因为吃退烧药死了,去找医生理论。

    医生说:“人死了,身体自然就变凉,不正好退烧了吗?”

    从这一点来看,今天的某些西医和古代的那位庸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5、

    其实,感冒是因为人的整个身体系统出了问题。

    发烧,只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

    这就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当然中医也闹过不少笑话,掺杂着许多糟粕。

    但是,中医对待病情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什么态度呢?那就是:

    遇到问题从全局出发,发挥系统性的思考

    而不仅仅是秉承着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6、

    那么为什么类似于医生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向人夸耀的“自伐”心态呢?

    因为在他们看来:

    所谓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联,而只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所以:

    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简单了,相对的,当然是他们自己太聪明了,焉能不自伐?

    比如在他们的眼里:

    孩子很淘气,打一顿不就听话了吗?

    顺着他们的五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

    人民很贫困,税赋全免掉不就解决了吗?

    贪污很严重,抓起来杀光不就搞定了吗?

    对于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就知道它的荒谬之处。

    剩下的两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举例探讨一下。

    7、

    先讲一个民国的典故:

    在1911年10月初,辛亥革命前夕。

    孙中山从欧洲赶回上海,连夜去找当时名压海内外的赵凤昌先生议事。

    赵凤昌先生说:

    “当今民生凋敝,是最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孙中山当即站起来拍着胸脯说:

    “这好说,我们明年就免掉全国的田赋。”

    赵凤昌老先生捋了捋胡子,淡然一笑。

    “我且问你,没有田赋,军政费从哪里来?

    没有军政费,革命人士从哪里来?”

    孙中山当场被噎得哑口无言,只好坐回原位。

    —— 赵尊岳《惜阴堂辛亥革命记》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孙中山先生“自伐”的口气特别熟悉?

    没错,他的治国手法跟医生治疗驼背的手法简直是如出一撤:

    只有广告,没有疗效。

    这,就是线性思维

    赵凤昌老先生深谋远虑,运用的是一种系统性思维。

    而我们还可以顺着赵凤昌先生的思路继续追问:

    没有军队和政府维持你的革命成果,和平安定从哪里来?

    没有和平安定,人民的幸福从哪里来?

    人民如果失去了幸福,你免去田赋的意义又何在?

    绕了一圈,原来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这不就是不问因由,不察病理,一味地给感冒的孩子吃退烧药的医生吗?

    所以赵尊岳先生评价孙中山“蹈厉有余,治术不足”,是很客观的。

    8、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个最近几年的例子。

    在2012年两会期间,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赵润田提议说:

    “腐败,是因为处罚太轻。

    如果贪污50万元就处以死刑,就没人敢贪污了。”

    此番高论一经披露,网上顿时一片欢呼。

    依我看,赵润田先生的潜台词其实是:

    “如果我来治理贪污,中国一定不会有贪官。”

    显而易见,赵润田先生表面上是在提意见,本质上是在向社会炫耀自己的聪明。

    用老子的话来形容,就是两个字:

    “自伐”。

    然而,这个提议真的有效吗?

    9、

    我们依然用证据来说话,众所周知:

    中国历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朝代,是明朝。

    惩治贪官最狠的皇帝,是放牛出生的朱元璋。

    朱元璋有一条十分严苛的规定:

    “贪污六十两以上,必须枭首示众。

    情节严重的还要剥皮,然后在空皮囊里填满草,做成稻草人

    放在官府门前,悬挂风干,以儆效尤。”

    ——《稗史汇编·卷七十四·刑法类》

    如此高压的反腐力度持续了十几年,按理说早就应该吏治澄清,一派繁荣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官场反而越来越浑浊了。

    比如在洪武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86年。

    同一批发榜的进士共有364位,结果当官一年后。

    六人因贪被杀,剩下的358人同样无一幸免。

    大部分都是戴死罪,最轻的也是流放罪。

    ——《御制大诰三编·进士监生不悛第二》

    所谓“戴死罪”,就是被叛了死刑但依然要办公的官员。

    为什么?因为贪官太多了。

    抓铺之后,一时半会又找不到替补,不得已只好发明了“戴死罪”。

    于是在当时的官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场景:

    在公堂上,官员们一个个都戴着脚镣,锁着手铐。

    一边审批公文,一边审讯犯人。

    等政务处理完之后,再依次进宫,领死谢罪。

    10、

    据统计:

    朱元璋当政三十一年,先后一共发起六次大规模的“反贪风暴”,杀掉的贪官污吏高达十五万。

    我们要知道,当时大明王朝的总人口也不过七千万而已。

    可是尽管如此,官员们依然像雨后春笋一般。

    前赴后继地排着队伸手纳贿,然后再引颈受死。

    最后,晚年的朱元璋也只好无奈地仰天长叹:

    “吾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没错,朱元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场博弈中,输得一败涂地。

    朱元璋的失败意味着:

    严刑峻法并不足以防腐治贪。

    为什么?

    因为腐败是一个国家的整个系统出了问题,贪污受贿只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而已。

    就好比发烧,只是感冒以后所显现出来的症状一样。

    我们试想:

    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如果你只是以线性的思维去解决,怎么可能不撞南墙?

    那应该怎么解决呢?

    说实话,全世界目前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宣布说:

    他有一种灵丹妙药,只要服下一剂,腐败立马治好。

    如果有的话,我们也可以断定|:

    他一定是骗子。

    11、

    因为治理腐败涉及的人性太深了,涉及的层面太多了。

    为了研究和对抗腐败问题,全世界的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经济学,还有关于博弈论的运筹学等等等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可谓是前赴后继,同心协力地向前一步步摸索着。

    他们也确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发明了数不胜数的治疗理论。

    然而,腐败问题依然像癌症一样屹立不倒,并没有被人类轻易攻克。

    只不过目前有一些方法还是证明疗效不错的,比如:

    政府信息透明,官员财产公开;

    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破案效率;

    加强媒体监督,提高社会道德;

    转变传统风气,转变文化导向等等。

    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可以轻易打通的。

    缺少了一个环节,都可能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腐败死而复生。

    只有不断地完善了这些环节,才能由量变渐渐引发质变,最终让国家走向清廉。

    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基因可以直接决定你的智商。

    2017年荷兰的一个科学团队通过基因测序,得出结论:

    人类的智商大约有50%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且起码是52个不同的基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决定。

    其实,腐败何尝不是如此呢?

    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可以单枪匹马地干掉“腐败”。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自伐者无法成功”了吧?

    没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里缺少一个思维的维度,缺少一套三维立体的思维系统。

    他们妄图以二维世界里线性的因果规律,去解决三维世界里立体形的系统性问题,怎么可能成功呢?

    12、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无功”的第二层含义:

    为什么“自伐者没有功劳?”

    13、

    就在前几年,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视频采访节目中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群动物学家,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研究斑马的时候。

    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们无法长时间地定向跟踪任何一匹斑马。

    为什么呢?

    因为斑马的身上都有着黑白相间的条纹,只要斑马一跑进马群。

    在人类的眼睛里,就会变得无法分别。

    于是,动物学家们想了一办法:

    他们用木棍给几匹斑马染上了红油漆,有的抹在耳朵上,有的抹在屁股上,有的抹在腰骨上。

    之所以涂抹不同的部位,主要是为了方便区分和记录。

    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

    “这些身上有红色记号的斑马,实在太惹眼了,结果就成了狮子的重点关注对象。

    没多久,这些斑马就全被狮子抓住吃掉了。”

    这时候,采访者恍然大悟地说:

    “我还以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应该跟人类的迷彩服一样,是为了在森林中便于隐藏呢。”

    彼得森教授补充道:

    “从另一方面看,斑马身上的条纹更可能是为了在马群中隐藏自己。

    如此,自己便可以迷惑天敌,不至于轻易被捕杀。”

    15、

    当然,现在的一些动物学家们似乎找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斑马的黑白条纹其实是为了防止马蝇的叮咬。

    或许他们是对的,足以推翻上面的结论。

    但是,我依然喜欢彼得森教授的这个故事。

    前提是,我们不妨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寓言来看待。

    它其实蕴含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用中国的一句古语来表达就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

    “枪打出头鸟。”

    因为,与众不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所谓“自伐”,不就是一件将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吗?

    你一定会问:

    “为什么与众不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呢?”

    我想从细胞生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地谈一谈这个问题。

    16、

    众所周知,我们的人体是有几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的。

    每个细胞都会不断地分裂,分裂完毕后,旧细胞死亡,新细胞诞生。

    然后再分裂,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无法分裂细胞就会衰亡。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新陈代谢”。

    而人的寿命,就取决于细胞的分裂次数。

    科学家们目前的实验观察结果是:

    人体的每个细胞,最多只能分裂50次。

    但是,有两种细胞除外。

    一种是癌细胞,一种是生殖细胞。

    也就是说:

    这两种细胞,可以无限分裂,没有次数限制。

    所以:

    癌细胞会不受控制地分裂下去最后就变成了肿瘤;

    生殖细胞也会不停地分裂下去,只不过是从上一代人的身上传给下了一代。

    我们所谓的“代代相传”,其实就是生殖细胞的一种永恒延续。

    我们每一代人,本质上只是生殖细胞的一个载体。

    打个比喻:

    人体就好比是一辆汽车,而生殖细胞好比是司机

    每传一代人,就等于是给“生殖细胞”换了一辆车而已。

    17、

    明白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癌细胞,使人趋于死亡;

    生殖细胞,让人得以延续。

    这是癌细胞生殖细胞的不同点,而二者的相同点是:

    相对于其他的那些规规矩矩分裂的细胞而言,它们都是一个变异体。

    没错,你可以说它们就相当于是那些被涂上了红色油漆的斑马。

    那么,人体内也有“狮子”吗?

    有,人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叫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简称“NK细胞”,他的使命就是:

    捕杀癌细胞。

    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人体,使得生殖细胞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这是人体经过百千万年进化出来的默认选择。

    18、

    谈到这里,我们必须要探讨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容不下癌细胞

    你一定会回答说:

    “因为癌细胞会导致死亡啊。”

    可是如果我再追问一句:

    “为什么癌细胞会导致死亡呢?”

    你恐怕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你也不必愧疚。

    因为整个医学界直到今天,对癌症致死的原因也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定论。

    不过,有一种理论是目前为止最值得肯定的。

    这种理论认为:

    癌细胞由于可以无限繁殖,所以会无限地消耗人体的能量。

    那么,癌细胞周围的正常细胞就会“供给不足”,渐渐萎缩,直至衰竭。

    就好比在一棵大树下面,小花小草由于吸收不到养分,最终会枯萎至死。

    也就是说:

    “癌症不会直接杀死人,而是通过对正常器官的干扰和侵袭。

    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最终死亡。”

    19、

    现在你肯定等不及了,心里一定在质问:

    “你说了这么多关于癌细胞的事情,跟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吗?”

    我的回答是:“有。”

    为什么?

    因为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

    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体。

    癌细胞之所以会遭到免疫系统NK细胞的无情捕杀,归根结底:

    就是因为它的能量消耗太大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它就像是一个败家的富二代,并不能自给自足。

    等自己的能量挥霍完之后,就去抢夺那些本来属于正常细胞的能量来维持生存。

    没错,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为了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

    “能量”。

    因为人体能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

    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切问题的根源,也在于为了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

    “资源。”

    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之间所有冲突的根源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

    那就是资源的稀缺。

    20、

    这种冲突:

    往小了说就是打架,往大了说就是打仗;

    往野蛮了说就是抢争,往文明了说就是竞争。

    我们不妨列一张清单出来:

    打架是为了什么?

    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工作,名声等等;

    打仗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争夺土地,矿藏,石油,贸易等等。

    所谓竞争,只不过是文明社会不得不妥协的一个结果,只不过是化了妆打架打仗而已。

    没错,人类所有的争夺,本质上都是对资源的争夺。

    如果我们明白了资源稀缺的原理,也就明白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21、

    现在,我们应该就能解释为什么“自伐”的人反而没有功劳了。

    因为你的功劳越大本质上就意味着:

    你应该得到更多的奖励,升任更高的职位,掌握更大的权力。

    如果换一句进化生理学的术语就是:

    你应该占据更多的资源。

    总算是真相大白了:

    凡是“自伐”的人,在形式上就相当于是一匹涂了红漆的斑马,而本质上则相当于是一个变异了的癌细胞。

    所以,其他人怎么可能容忍得了你?

    而且越是与你相近的人,与你资源的交集就越多。

    那么相应的,你们之间的敌意就越深。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往往会栽在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手里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生物学上也是如此:

    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几个物种之间存在的资源交集越大,它们互相拮抗的作用就越强。

    而嫉妒的本质:

    恰恰就是那些占据资源少的人,对占据资源多的人的一种本能的敌意。

    所以,同行相妒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人类本性。

    比如:

    文人之间往往相轻,画家之间往往相贬;

    商家之间往往相辱,导演之间往往相贱。

    男人往往最嫉妒另一个男人的能力,女人则往往最嫉妒另一个女人的美貌;

    为什么?因为相对来说:

    能力对于男人是更重要的资源,美貌对于女人是更重要的资源。

    当然还有,古代功臣之间往往会互相嫉妒,互相排挤。

    你越是有功劳,越是“自伐”。

    别人就越是贬低你,越是打压。

    最终,你的功劳就在他们的口诛笔伐下,贬值了。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人类社会非常厌恶“自伐者”的存在,就像人体会厌恶癌细胞一样,必除之而后快。

    所以老子才告诫说:

    “自伐者无功。”


    【第六句】

    ㊣自矜者不长。

    1、

    先讲一个包青天“巧断牛舌案”的故事:

    话说在北宋时期,公元1037年。

    包拯去安徽省天长县赴任,职位是县长。

    到任的第二天,便有一位叫刘全的农民前来告状说:

    “自己家的一头牛不知道被谁割了舌头,请包大人明察!”

    包拯一听事发突然,从事情经过来看,实在无从查起。

    就跟农夫说

    “反正牛已经没了舌头,命不久矣,你不如杀了牛拿到市场上卖肉吧。”

    农夫无奈,只好照做。

    过了几天,衙门里突然又有一个叫李安的农民前来告状:

    “包大人,小人要举报我的邻居刘全。”

    包拯一拍惊堂木:

    “所为何事?”

    李安说:

    刘全罔顾王法,胆敢私宰家牛。

    牛乃耕家之本,按照大宋律例,情节严重者可判处死刑。”

    ——律例具体请参见:《宋刑统·卷十九 》

    包拯大喝一声,怒斥道:

    “原来是你这个割牛贼!你割了人家的牛舌,现在又想置人于死地。还不速速从实招来!”

    李安一听,脸色大变,只好当堂认罪伏法。

    2、

    你现在看到这里,心中肯定会有疑问:

    “这不会是后人杜撰的小说吧?”

    我可以负责任告诉你:

    人物的名字已不可考,可能是假的。

    但是情节,目前可以断定是确凿无疑的。

    因为这个故事并非来自于《包公案》或者《七侠五义》这些民间小说,而是记载于正史《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以及《宋仁宗实录·包拯附传》中。

    并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他的历史著作《隆平集·第十一卷·孝肃包公传》中,也记载了同样的事件。

    3、

    好,真假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是非的问题。

    没错,整个案件其实都是包拯精心设计的一个局。

    告状者李安,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

    那就是自做聪明。

    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

    先暗中割了牛舌,牛没有了舌头,自然活不长久。

    那么,刘全要么承担损失,要么杀牛卖肉。

    如果他选择了后者,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告他于死地。

    他唯一遗漏的是:

    低估了包拯的智力。

    然而包大人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所以才故意放出消息,等着他来自投罗网。

    所谓的自作聪明,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方式就是“自矜”。

    自以为自己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其他人都是枯花一朵,蠢禽一窝。

    他觉得自己千方百计才想到的东西,别人肯定不可能想到。

    那些“掩耳盗铃,掩鼻偷香”的人,不是怀揣的这种心理去付诸实践的吗?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量身定做的名词叫:

    “达克效应。”

    4、

    什么是达克效应呢?

    这是一个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大卫·达宁贾斯廷·克鲁格共同发现的现效应,全称是:

    “达宁-克鲁格效应。”

    那么这个效应是怎么发现的呢?这需要从一起银行抢劫案说起。

    在1995年,一位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青年人,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

    然而没几天,他就被捉拿归案。

    当警察审讯他的时候,他死不认账。

    警察只好展示出银行的监控录像,麦克阿瑟·惠勒看到后难以置信的说:

    “不可能啊,我的脸上当时涂满了柠檬汁,怎么还能看清我的脸?”

    因为他曾经听一些江湖朋友们说过:

    涂上了柠檬汁,脸就会看起来很模糊,摄像头是拍不清楚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这个麦克阿瑟·惠勒肯定智商有问题

    其实不是的,他在监狱里的表现完全是一位正常人。

    只是,对于“柠檬汁能代替蒙面”这个事情,并没有验证就轻易地相信了。

    5、

    当这个新闻报道出来以后,就引起大卫·达宁贾斯廷·克鲁格的关注和思考。

    “难道麦克阿瑟·惠勒的思维漏洞,只是个别现象吗?”

    带着这个疑问,他们两人合力设计了一个测试实验:

    幽默感认知测试。

    怎么个测试法?

    就是先邀请一些专业的喜剧制作人,对30个幽默的笑话进行评估。

    然后再随机邀请65名大学生,分别对这30个幽默的笑话进行打分。

    最后比较二者之间的评分,根据评分的一致度给大学生的幽默感认知水平排名次。

    实验结果是:

    排名倒数25%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一个是低于60%的。

    也就是说:

    表现最差的四分之一的那些学生,都认为自己在平均线之上。

    当然,这个实验或许不太严谨。

    所以两位教授又继续进行了逻辑推理能力测试语法测试两项实验。

    然而,实验的结果完全吻合。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

    “越是能力差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越高。”

    于是在1999年的12月,他们两人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

    题目就叫:

    《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

    于是“达克效应”,从此传遍世界。

    其中,他们还引用了达尔文的一句话来做总结:

    “无知,比博学更能给人带来自信。”

    显而易见:

    达尔文口中的“无知所带来的自信”,就是老子笔下的“自矜”。

    6、

    无独有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也曾提到一项研究:

    “90%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

    ——《思考快与慢·第二十四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

    在生活中,起码有40%的司机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而且肯定是车技最差的那40%。

    更有说服力的一项研究,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曾经对829000名美国的高中生做出来的,。

    研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70%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60%的人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100%的人认为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甚至 6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前10%,2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最出色的1%。

    ——具体数据请参见: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一编·第二章》

    7、

    看完上面这些数据,我想你一定会忍不住要惊叹: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表现得过度自信呢?”

    而且这些人的认知从本质上而言:

    跟状告邻居的李安、跟打劫银行的麦克阿瑟·惠勒真的有什么区别吗?

    原来,李安遍地皆是,麦克阿瑟·惠勒也到处都有。

    只不过他们在现实中并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所以才成功地躲过了新闻的聚焦和世人的注意。

    那么,这些“自矜者”在生活上是否也会有受到一些影响呢?

    答案是:会。

    8、

    在1999年,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两位学者做了一项实验。

    在一次期中考试前,他们将一批学生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学生:

    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取得好成绩之后,是一种什么感觉 ;

    用老子的语言表达就是:

    “让他们沉浸在“自矜”的情绪之中。”

    第二组学生:

    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准备考试;

    通俗一点说就是:

    “让他们不骄不躁,把握当下的时间。”

    第三组学生:

    没有想象任务,按部就班,想玩想玩,想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实验的结果是:

    第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低;

    第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好;

    第三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介于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

    ———— 彼得·霍林斯《关于幸运的科学》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9、

    原来:

    第一组的学生们天天幻想着自己已经取得了好成绩,所以表现出了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自信。

    他们既然志在必得,自然在考试前所花的复习时间是最少的。

    第二组的学生们则只是想象了准备考试这个过程,反而起到了一种提醒的作用。

    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所以付出了最多的复习时间。

    第三组的学生们的复习时间,正好在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

    显而易见,这三组学生们的成绩其实取决于他们对考试的态度。

    比如:

    第一组学生们的态度是“自矜”;

    第二组学生们的态度是“自强”;

    第三组学生们的态度是“自肆”(随意)

    你看,“自矜者不长”果然应验了吧。

    所谓的“自矜者不长”

    就是一个人自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某种理想的水平,从而故步自封,停止前进,停止“成长”。

    10、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美国心理学家阿什利·梅里曼在《夺魁者:输赢的科学 》一书中就提到过一项实验。

    将做手术的病人分成两组:

    第一组病人每天想象自己恢复之后的生活,比如参加舞会、出门旅游等等;

    第二组病人则每天想象手术的凶险、恢复的过程等等。

      结果,第一组病人术后的恢复情况远远不如第二组。

    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一个天天幻想已经成功的人,对现实生活中的荆棘坎坷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的。

    一旦他们在“成功”的过程中遭遇到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会自怨自艾,甚至于自暴自弃。

    所以他们宁可用幻想出来的“鸦片”安慰自己,也不愿继续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成就自己。”

    这,就是一般“自矜者”的心路历程。

    11、

    古印度佛教有一位高僧叫法就菩萨,他所撰写的《出曜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的宫廷里有人专门捕鸟,捕回来的鸟全都关到一个大笼子里。

    天天喂食喂水,精心照料。

    如果发现哪一只鸟的羽翼长丰满了,还会随手剪掉,提前扼杀掉它们的飞翔能力。

    而且,捕鸟者每天都会挑选几只肥硕的鸟宰杀下厨。

    尽管笼子里的生活如此无望和不堪,然而这些鸟只要有吃有喝,就会蹦蹦跳跳,活得有声有色。

    但是有一只鸟,它不想苟且得像一只待宰的羔羊。

    于是自己每天少吃少喝,节食减肥,收敛羽毛,韬光养晦。

    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

    它趁捕鸟人不在,纵身一跃,飞出了笼子。

    听完之后,你一定会惊叹:

    这不是飞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吗?

    世界上哪有这么聪明这么有毅力的“肖申克之鸟”呢?

    这只是一则寓言而已,什么都说明不了。

    其实,你错了。

    就在今天,我国的粤西地区依然有一道菜叫百禽宴。

    百禽宴的厨师们,基本上都曾看到过几只“肖申克之鸟”,他们已经见惯不怪了。

    12、

    法就菩萨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告诫弟子们:

    不要以为人是万物之灵,就沾沾自喜。

    世界上多少众生,其实活得连一只鸟都不如。

    别说是涅槃成佛了,试问你们当中有几个人为了成功,愿意给自己的“欲望”瘦一下身?

    没有坚持不懈的精进和努力,就妄想挣脱尘世的束缚,逃出三界的牢笼?简直是痴心妄想!

    没错,我们有多少人都一直活在“自矜”的幻想之中,从不付诸行动。

    就像是笼子里的鸟一样,每天浑浑噩噩,混吃等死。

    只等着有一天被“死神”抓在手里,然后一刀归西。

    13、

    可见,自矜者只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像状告邻居的李安或者打劫银行的麦克阿瑟·惠勒那样:

    听从“无知”的领导,盲目行动,最终走向失败。

    第二种是像那些经常喝一碗鸡汤或者高喊一声正能量的人那样:

    听从“自满”的领导,拒绝行动,最终也走向失败。

    怪不得老子要警告说:

    “自矜者不长。”


    【第七句】【第八句】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

    首先,什么是余食赘形

    所谓的“余食”,就是指多余的剩饭。

    所谓的“赘形”,就是指多余的赘疣。

    2、

    有一点应该注意:

    “物或恶之”“或”,并不是指“可能或者有时候”,而是“恒常”的意思。

    我在《酷说老子》第四章解读“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时,已经注明了这是马叙伦先生的最新考证结果,此处不再赘述。

    所以““物或恶之”的意思是:

    “天地万物一直都厌恶多余的东西。”

    然而,为什么呢?

    3、

    庄子曾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哲学家叫杨朱。

    有一天他去一家小旅馆住宿,发现旅馆的主人有两位小妾。

    一位美若天仙,一位丑不堪言。

    但是,这两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却恰恰相反:

    丑小妾倍受宠爱,美小妾则横遭冷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哲学家杨朱想了几天几夜,百思不得其解。

    只好亲自去向旅馆的主人请教,你猜猜主人是怎么回答的?

    4、

    旅馆老板回答说:

    “那个美小妾自以为是花容月貌,所以天天颐指使气,恃美而骄。

    然而,我实在看不出她哪里美;

    这个丑小妾自以为是面目可憎,所以常常善解人意,温柔可人。

    于是,我根本看不出她哪里丑。”

    杨朱听了恍然大悟,回来后告诉身边的弟子们说:

    “一定要记住了:

    你可以聪明,但不要自以为聪明;

    你可以成功,但不要自以为成功;

    你可以高尚,但不要自以为高尚;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自以为善良。

    唯有如此,你才能无往而不受尊敬和爱戴。”

    ——《庄子·山木篇》

    当然,杨朱先生是说不出这么漂亮的排比句的。

    这四句话其实是我揣测了原文的语意之后加工编造的,他的原话是: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后能推掉做好事的名声,你就会受人爱戴。

    否则的话,你就相当于是在明目张胆地告诉大家:

    你做好事是为了要抢占更多的生存资源社会资源,比如名声,财富、美色、权力等等。

    没错,你亲自给自己涂上了红色的颜料,亲自把自己宣传成了“癌细胞”

    “癌细胞”对于人体来说,不正是多余的细胞吗?不正是“余食赘形”吗?”

    所以,你的后果当然是被“群起而攻之”。

    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

    “忘掉自己。”

    也就是说:

    你只有忘掉自己的优秀,别人才会记住你的成就。

    5、

    我们不妨把老子这几句话用逻辑的推理演绎一下:

    自见必然会导致自是

    自是必然会导致自伐

    自伐必然会导致自矜;

    自矜必然会导致一事无成。

    没错,以上的每一个境界里都包含着一个字,那就是“自”。

    所以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都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你视别人如尘土,凭什么让别人尊你如山岳?

    如果你一直想不通这个问题的话,那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你长此以往,是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病的哦。

    真的吗?我们用证据来说话。

    6、

    在上个世纪,奥地利有一位杰出的世界级心理学家叫阿德勒(1870~1937)。

    由于他的本职是医生,所以经常会接触一些精神神经症患者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精神神经症是一种轻型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并没有严重到精神病的程度。

    他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讲过他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精神神经症患者普遍都有一种自我优越感。

    比如:

    阿德勒有时候会私下询问他们:

    “你是否自卑呢?”

    得到的大部分回答是:

    “没有!”

    但同时,也有许多患者会反驳说:

    “正好相反,我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要高出一筹!”

    ——《自卑与超越·第三章》

    为什么会这样呢?

    阿德勒经过观察后认为:

    这些神经症患者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反常,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生怕别人会忽视自己。

    所以他们的心理是一种“自矜”的状态:

    “我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于是,日积月累,他们渐渐就变成了精神神经症患者

    7、

    看完阿德勒的这个发现,我不禁想起了罗素的一句名言:

    “一个人精神面临崩溃的最初征兆,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其实,我觉得罗素完全可以将“工作”两个字拿掉,即:

    “一个人精神面临崩溃最初征兆,就是相信自己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一句话:

    幸福的程度,取决你忘掉自我的程度。

    所以老子说: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下半部分【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35eacea7e97:这是不是阳极生阴,阴及反阳啊。我都怀疑你是不是中医大家(好牛逼)
        紫侠狼:@怎么只能写八个字 谢谢您如此高评,可惜我不懂中医,完全是门外汉:smile:
      • 云天雨风:边读边想,读书的乐趣之一。
        紫侠狼:哈哈,然也: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锤炼之心:这一段,你写了三遍,一遍比一遍好。建议你把酷说老子全部写完,再重写全部内容,迭代升级,将来就可以出书了。
        紫侠狼:哈哈,谢谢您的支持,我也是这么想的
      • 减子:不急,欲速不达,明白效用方不费作者之心。
      • bfafc529a48e:很赞成这种写法,联通很多学科,学习也是这样
        紫侠狼:谢谢你的支持和欣赏哦,: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九根葱:道德经已经不属于老子了,他就是注脚,它已融入道中,属于大众的味道。贤弟文章不仅好看,而且旁征博引更容易点醒阅者。
        减子:@九根葱 是的,我感觉你这句话还有你文章的初衷想法已经可以超越之前大部分的译注,专而不迷,跳出书外,如果能影而自见的一些分享那便是此书文又再另一番高度了。我想大家也很想知道你是怎样思考,怎样一个人做出来写这样的。
        紫侠狼:嘿嘿您的看法跟我是一样的,谢谢您的欣赏和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 花间墨:终于更新了,哈哈。:relaxed:
        紫侠狼:@花间墨 哎,每天像上了发条的指钟一样,不停
        花间墨:@紫侠狼 快,继续下一章:wink:
        紫侠狼:@花间墨 就你抢楼最快,哈哈:smile:

      本文标题:90后酷说《老子》(24)▏你只有忘掉自己的优秀,别人才会记住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sw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