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物论》这个题目,历来注家分为两派意见。一者读成“齐物”之“论”,将这篇文字理解为齐同万物的论文。另外一派是解释作“齐”一“物论”,物论指的是天下所有的人类意识观念、学术、宗教等等文化上的论述。
人类现有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何其繁复,一部文明史,实在来讲,就是百家争鸣、纷扰不止。这个闹哄哄的世界从没有真正的“统一”过,我们祈盼和平、和谐,但是却总是事与愿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产生出的无数矛盾、对立,甚至是冲突,直至最后激化到成为战争,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在何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更准确的说,应当是人心的问题。
因为人心的不平,自我的急剧膨胀,故而导致了人类的傲慢与偏见。万物本来是参差不同,世界也因这种殊异才显得多彩多姿。鸢飞鱼跃、柳绿花红,都是本来如此,用老子的话讲,叫做“道法自然”,佛家叫做“法尔如是”。虎狼食肉,乃属天性,不当认为它们凶残不仁。自然法则的弱肉强食,被人类盗用,便别有一番意味。“暴力美学”和“斗争哲学”即是人类思想的“杰作”,在“二元论”的主导下,人类养成了更加偏执、自私的心理。众生所造业力,感召来的灾难此起彼伏,遗憾的是,今天人类尚不肯勒马回头。
胡适之先生晚年讲,宽容比自由更为重要。这句话正是庄子《齐物论》所发之义。庄子的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制止或调和人间的争论,所谓的“齐”,并非采用什么手段去一统物论,而是顺任各个族群、各种价值观、各家学派的自由发展,令多元文化互通有无,真正做到和而不同。这正是所谓“不齐而齐”。
儒家的《中庸》有一句话:“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今天我们极为重视自然生态的环保,实则人文的环保更加的重要。《齐物论》详尽的说明了这个议题,并且教给我们方法,这篇文字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声。
憨山大师谈到:“了无人我是非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在前一篇《逍遥游》中,提到过“至人无己”,这个“无己”正是本篇所论述的工夫。概括来说,“无己”也就是“无诤”,人能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争,自然了无烦恼,得获解脱。
庄子这篇《齐物论》向来被视为是中国古籍中最难读、难解的一篇,前人也极其重视这一篇。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鸿文,目的在于细心玩味其中的真实义谛,在自身生命的历程中勤下功夫,得到真实的受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