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望角
夏季,是游览兴安灵渠的好季节,偶然被我赶上。
那是8月下旬,那几天,正是阴雨天,从桂林北站、八里街乘坐中巴车,大约一个多小时,即到达兴安县城,以前,我早就知道著名的灵渠在桂林郊县,因为我有亲戚在桂林,年轻时候,经常来桂林,只是没到灵渠,也不知道,灵渠在兴安城里。
所以,车子来到县城一条大街上,停了下来,司机说到灵渠了,开始我还不太相信,直到下了车,看见一个彩色广告牌,上面写着"庆祝灵渠入选联合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才相信灵渠就在此地了,很庆幸,雨过天晴,来的正是时候,据说灵渠刚刚获批列入世界遗产,如果来得早了,还不一定知道它有如此价值。
大路左边是景区停车场,空地里面竖着一个景区大门,门顶用青石板粘成一个大"人"形,大门宽约十多米,一条红布广告横幅,也是写着庆祝灵渠入选世界遗产内容,横拉在"人"字大门上,远看像一个"合"字,门前还有两尊高大的古秦国时期的骑马战士雕像。
兴安灵渠一游通过大门入口后,还是铺青砖的空场,周围有树木,进门左拐是一栋二层楼房,进入一楼,便是展览厅,大厅按人流方向,分隔成先后多个小厅,分别贴着有关图文,描述灵渠历史来由,建造功臣,鸟瞰全景,到访要员,各种模型及文人诗篇等,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着——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最后的落款,作者是清代袁枚,突然想起,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经典传唱的小诗《苔》,也是他的作品,原来他也到过兴安,到过灵渠。
兴安灵渠一游当大家来到第二厅,中央摆放着一个长宽几米的沙盘模型,沙盘的正前方是一幅湘江、漓江山水流向图。
兴安灵渠一游在沙盘里,有人工制作凹凸的绿色模型山丘,山峦中四条不同流向的水道,分别代表湘江、北渠、南渠以及重要的分水坝,分水坝呈"人"字形,长短各占三七,沙盘人工水流,把灵渠各河道、渠道、闸口的布置,生动展现出来,水坝造型与控制水量的原理,体现了先贤的智慧。美中不足的是沙盘太小,南渠和北渠都流往同一方向,体现不出南渠南流,北渠北流的效果。
走出展厅,便可看到南渠,渠宽四到五米,渠中水清湍急,渠边古树参天。
走过重修后的美玲桥——当年蒋宋两人过桥被夹鞋根的木桥改建得名,再经过四贤祠,祠里摆放着从秦代以来四位灵渠功臣的塑像,塑像前是他们的简介牌,记载他们的姓名、籍贯及贡献,后门通往渠岸,景区有意把一些碑林立于渠边,作为围栏和观赏之用,其中一块是当地人给某一县令的纪念碑文,文中纪念的"念“字,却有意写成"人二心",以此讽刺该已故县官,看来,谁一心一意,谁三心二意,百姓心中有数。
兴安灵渠一游不过,从书法角度看,倒是一种艺术,如这块碑文的对面是另一块大碑文,它雕刻着"湘漓分派“四个大字,而且字体近看凹下,远看凸出,书法艺术更是让人赞叹,而更有意思的是刻字石碑被村民发现时,已经开裂,裂痕呈"人"字分开,像沙盘上的分水坝。
兴安灵渠一游也许有人质疑石碑是先裂后刻还是先刻后裂,但世上总是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如这块石碑的不远处的水渠边,长了一棵近八百年的老树,树底含着一块石板,石板横平一头离地,据说是以前的村民,喜欢在灵渠边洗衣,为了方便洗衣,把石板平放,贴近树干,久而久之,年久树高,石板被镶嵌于树干之中了,一树一石,一长一停,体现了生命力量——生生不息的顽强毅力。
兴安灵渠一游兴安灵渠一游
再往前,顺着南渠边往上游方向走,路过铺着桥面刻有青云图案的壮元桥,桥连着郭沫若书写灵渠的石亭,不远,便来到核心工程灵渠源头,平坦清沏的江面呈现在眼前,江水下游被斜坝挡了去路,江水顺着坝上流下,溅起朵朵白色浪花,伴着流水声,赏心悦目,江边弥漫着水汽,渗透在空气中,吸入鼻孔,在夏天里像是洗肺一般。南渠口是最佳观景点,立着刻有灵渠两字的石头,而此处大树枝叶茂盛,只能树枝缝中,才能瞭望整个坝面,总有些无法大饱眼福的遗憾。
兴安灵渠一游兴安灵渠一游
其实,就算没有树木遮挡,也无法将灵渠全貌一眼览尽,因为,眼前看到只是"人"字坝的一捺,属三分短坝,而"人"字坝的另一撇,属七分长坝,却在更远处,加上铧嘴挡住,几乎看不到,只有站在高处或空中,那才可以一览全貌,而且眼前的全景只是核心工程,要是能像古船队那样穿过整个灵渠,跨越湘漓两江,那才算览尽全渠,是匆匆游客无法领略的真正风光,就如铧嘴岛上的一付对联横批所写:天下奇观——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
兴安灵渠一游兴安灵渠一游
是的,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虽然游完指定景点,回到景区大门,登上中巴车离开,但总觉得游兴未尽,如果下次有机会,还想再游一次灵渠。
网友评论
拙,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