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策略大本营2:自由,平等,友爱。佳文家《良心文学》
《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沙漠中的清泉

《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沙漠中的清泉

作者: 朱朱哥弟 | 来源:发表于2022-08-30 10:58 被阅读0次

    作者:郑兴孝


    题记:今精选部分老同志回忆文章,以《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予以在简书上刊发,献给七十年来在新疆地调战线上英勇献身的同志,献给七十年来在新疆地调战线上辛勤工作的人们。——编者

    时光已经悠悠地走过了40年,可那时的岁月依然牢牢地留在心里,难忘那浩瀚无边的沙漠,更难忘那沙漠中的清泉。

    那是1958年,我们接到新疆石油地调处党委的命令,进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交通、通讯、装备都极其落后的当时,对那样大的沙漠进行全面的地质探测是难上加难,危险重重的。可是为了祖国的勘探事业,为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再困难也是要进去的。同志们都为能够接受那样艰苦的任务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个个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队伍组建了。由野外勘探实践经验丰富、领导组织能力强的黄豪、薛应选同志分别担任队长和指导员。以党团员为骨干,组成了只有25名正式职工的精干队伍。分成了天文组、两个以导线、重磁力、地质为工作内容的综合普查小组,一个后勤供应小组。

    任务明确了,从巍峨的昆仑山脚下出发,横穿沙漠腹地,到达塔里木河,共计九条剖面,剖面长约500公里,任务是艰巨的。

    进沙漠最困难的准备工作莫过于水的装备,去沙漠中水是最宝贵的,断水就意味着死亡,工作的失败就不言而喻了。

    出发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将每天的生活用水、骆驼的饮水都计划到最低限度。每组配备120峰骆驼,每组骆驼载运140公斤水,一百多公斤的饲料,队上人员食用的大米、面粉、帐篷、行李等,每峰骆驼负重400公斤。在如此重负荷的情况下行军,沙漠方舟的步伐也失去了往日的平稳和矫健,就连往日清脆的驼铃声,也显得无比的沉重。

    面对这些宝贵的水,人们都小心翼翼,早晨背到骆驼上,晚上卸下来,深怕洒掉一滴水。队员们每天洗脸刷牙只能用一茶缸水,把刷过牙的水倒在毛巾上,用湿毛巾擦擦脸就算洗过脸了。而骆驼按计划十天才能给一小桶水喝。

    进入沙漠一星期之后,由于水及食品的消耗,骆驼的负重有所减轻了,可是越往里走,沙漠的起伏越大,沙山的高度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和骆驼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最痛苦的是那些沙漠方舟,没有足够的水,又缺乏饲草,有时两三天都吃不上一棵草。

    驼夫们想出一点办法,将骆驼鞍子里的草掏出来给骆驼充饥,再把骆驼毛剪下来塞到鞍子里面去,这在当时也算解决了一点问题。只吃干草,没有饮水,有的骆驼拉不出粪,驼夫们就用手去掏。总之一路上,为了确保骆驼能继续运作,骆夫们想了各种办法,尽了极大的努力。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队员们团结的更加紧密了,电报员小周帮着观测员扛仪器,大师傅帮着打花杆,真是困难面前众志成城。所有人员只有一个共同心愿,提前完成任务,早日离开“死亡之海”。

    在科学的态度和严格的纪律保证之下,工作进度很快,上半年六进六出瀚海,如期完成了和田河以西六条剖面的任务和天文观测点的任务,首次在沉睡千年的大漠中留下了新疆地调尖兵的足迹。

    沙漠里最热的时候是六七月,温度高达摄氏40多度,在这样的高温下,很难开展工作,各组都回到于田队部,进行整顿休息,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经过这次认真的总结,大家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信心,一致认为:只要讲求科学的态度,严守野外工作的纪律,面对困难、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就一定能够征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在会上,争论最多的还是水的问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究竟能不能挖出水来?有的同志说能,有的说不能,各抒己见。

    一组的同志他们已有首次经验,所以第一个发言说:“我们作第一条剖面时就挖过一两次,第二次进去时又挖了两三次,不但没有挖出水,连很潮湿的沙子都挖不出来,挖了五六米还是黄沙。”

    二组组长说:“我们也挖了两次,第一次挖了四五米深还是干沙子,第二次挖了五六米深沙子很潮湿了,但就是没有挖着水。”

    天文组的小韩说:“我们组也将进入到沙漠腹地,我们组人少骆驼少,用水控制很紧,所以没有挖井,但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很多植物,而且旺盛,从地面情况分析应该是能挖出水的。”

    地质员小康说:“塔里木是天山和昆仑山环抱着的盆地,分析应该是有地下水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地下水汇聚在什么地方,就是有地下水,如果很深,我们也难以挖到。”

    队长看着大家的争论发言没有个完便总结说:“同志们,我们还是不要失去挖出水的希望和信心,这次出发各组都带上挖井的工具,如果挖出水来,真算是沙漠的奇迹,也给你们解决了用水的问题,你们完成任务就更有把握了。但是,你们出发时仍要按照挖不到水做准备,严格控制用水做到万无一失。”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息,队伍又出发了,经过前几次的进进出出,各组都有一些沙漠工作的经验,摸到了一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脾气,同志们信心更强了。

    浩浩荡荡的驼队,好似巨大的长龙,弯弯曲曲的又出现在无垠的沙漠中。我们每天以10余公里的速度向沙漠腹地进军。

    在沙漠边缘时,沙丘比较平缓,处处还可以看到挂着小穗的红柳,青青的芦苇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草,60公里以后,水草越来越稀少,东西走向的沙梁子越来越多,越来越陡。

    我们扛着经纬仪、重磁力仪、花杆标尺,300米一个点,500米一个点的丈量着这无边的沙漠。极目远眺,那一个接一个的沙梁,就仿佛茫茫大海中的波浪起伏翻滚。

    驼队每翻过一道沙梁要绕道三四公里,我们肩扛仪器,行走在波浪的沙丘上,走一步退半步,汗水湿透了衣裳,脸上凝结着厚厚的汗碱,但队员们并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心上,仍全神贯注地进行导线测量,记录着重磁力仪的读数,地质员聚精会神的描绘着地形地貌。

    我们在骄阳似火的大漠里已经工作十天了,骆驼还没有一滴水,出发时膘肥体壮,驼峰直立的骆驼,此时像挤完奶的奶牛——瘪了,身上的绒毛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肚子饿的像细狗。驼夫们看着自己心爱的骆驼渴得像得了大病一样,心疼无比。我们的心情也不轻松,如果这惟一的交通工具倒下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晚上,骆队队长阿不都卡来同志找到组长李全友同志说:“组长,我们的骆驼快渴死了,再不饮水就拉不动了。”

    李全友同志感到这120峰骆驼饮水不是个小问题,现在才走了120多公里,还剩580公里,如果一个骆驼饮一桶水(提水用的缸子)将要用去120桶,剩下的水就不多了,如一遇到刮大风再逼迫停几天工就麻烦了。他看着快要哭的驼队队长说:“我们研究一下再说吧。”

    晚饭后,李全友把操作员和几个骨干召集到一起研究关于骆驼饮水之事。磁力仪操作员说:“利用我们带的工具,就在此地挖井试试看,可能会挖出水来。”

    地质员小唐第一个反对,他说:“现在沙山这么大,四处不长草,根本挖不出水来。”

    大家都在沉思,给骆驼饮水要用去120桶水,可不是个小数目,万一水不够怎么办!不饮吧骆驼已有十几天滴水未进,继续走下去也是个问题,不可能坚持到塔里木河。

    还是李全友想的周到,他知道阿不都卡来是个很顾全大局,又很讲民族团结,汉话又讲得很流利的民族同志,便把他叫来共同商量,并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卡来,在计划里有骆驼饮的水,只是最近的沙山太大影响了工作的进度,前面可能会好一些,我想再坚持两三天,如果能挖出水来更好,挖不出来再给骆驼饮水,总之一个原则,首先要百分之百保证人的用水。”

    阿不都卡来听了说:“好吧,听你们的,坚持两天就坚持两天,还是人要紧。”

    由于地形的影响,不得不加快前进的速度,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开始了工作,中午不能休息,晚上天黑收工,想尽快越过这不毛之地。

    说也奇怪,到第三天中午,好像爬到了大沙山的最高峰,越往前走沙点越平缓,沙梁上展现了大风过后留下的美丽波纹,偶而还能看到一二块平地,上面长着含盐碱很重的蓬草。站在最高的沙丘上举目远望,我们面前好像出现了一块小盆地。

    当天晚上我们露营在一个高约三四百米的大沙山底下,沙山东西走向,北缓南陡,沙山前是一条东西约500多公尺的平地,地面蓬草朵朵,沙山顶上长着红柳,平地表面结着一层硬皮,人走上去喳喳作响,用脚尖踢开表皮,便能看到潮湿的砂子,因此我们决定在此挖井。

    一听说挖井,驼夫们劲头来了,连晚饭都没有吃,就在卡来队长的带领下干了起来,三四个砍土镘(劳动的一种工具)在小伙子的手里抡了起来。

    当挖到两米多深的时候,泥沙显得特别潮湿,拿手一拧就是一个圪塔,驼夫和我们的工人看到有挖出水的希望,劲头更足了,有的脱光衣服光着膀子干。井越挖越深,泥沙越来越湿。当挖到五六米深时,挖出来的不是泥沙,而是沾度很大的泥巴,拿到手里似乎要滴出水来。

    首先是卡来队长激动的喊叫了起来:“组长,你们快来看,快挖出水来了。”

    一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所有人员都不约而同的围到井边,就连刚发完电报的报务员也放下耳机急匆匆的赶过来,大家一看堆在井口周围的湿泥巴,都认为挖出井水有希望了。穿越一天沙漠的骆驼,本来都懒洋洋的卧在松软的沙滩上休息,看到挖出的湿泥巴,也可能是嗅到了湿泥巴的清香气味,忽拉一声都围到井边,有的几乎要往井里跳,它们是多么的需要水啊!驼夫们无法逐散它们,只好牵着鼻子把它们拉到沙梁背后才安静下来。

    当挖到七米多深时,井底已成了稀泥巴糊糊,用脚一踩就能看到少量的水了。这时候所有的同志都显得兴高采烈,挖井的速度更快了,你上来我下去的抢着干,不到三个小时,二三十方泥沙从井里挖了出来,井口四周堆起高高的围墙。

    继续挖了有50公分深时,井底四周开始往井中心流水,同志们不满足又往下挖了约有一米深,这时的井深约在八到九米深,这时就能看清井的四周有一个薄薄的水层,从井的四周往井底渗水,而且流得又是那么快,不到十分钟,井底的水盖住了人的脚面。

    卡来首先盛了一碗,端起碗尝了一口,紧接着一口气喝完了一碗水,而后才喘着粗气激动的说:“这水太甜了,又甜又凉爽。”边说边将满满的一碗水递到井口。当我们喝了第一口水时,谁都没有感到,沙漠地下水尽是那样的甘甜而又好喝。

    不到半小时,井底的水已有半米深,同志们利用桶子把水打上来,你一碗,我一碗的喝了起来,连着喝了好几桶。

    沙漠的清泉水,好似一剂清心剂,当我们喝足了清泉水的时候,同志们的心情是那么轻松,因为有了水,我们完成任务就有了更大的把握和保障。

    驼夫们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从八九米深的井里把水一桶桶的给骆驼饮,那些庞然大物也真能喝,喝了一桶又一桶,肚子喝不胀不罢休,有的边喝边尿,没有十桶八桶是满足不了它们的。

    饮了一晚上,三分之一的骆驼喝足了水,还有80峰骆驼滴水未沾,决定第二天再饮一天一个晚上,让每峰骆驼喝个够,井里的水是取之不尽的。

    家里有了粮,主人心不慌。

    在挖出水的第二天,乘有水之际,将所带进沙漠的一头牛宰了,中午清炖牛肉,晚上红烧牛肉,给同志们好好的改善一次伙食。

    经过一天的休息,又由于有了足够的水,同志们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

    饮足了水的骆驼行走在十分松软的大漠,步伐显得那样的轻松有力,尾随我们前进,响亮的驼铃声飘扬在不见人烟的大漠之中,还有我们的歌声。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一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

    爬上了重重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

    为祖国寻找丰富的宝藏,是那……

    10多天之后,我们终于顺利地到达了塔里木河,穿越了令人难忘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沙漠中的清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mw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