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身健康散文中国传统文化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真无能吗?他是名垂千古的真英雄!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真无能吗?他是名垂千古的真英雄!

作者: 作者阿旭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4:23 被阅读3次

战国后期,秦、赵大战于长平。一代小将赵括,中途受命,兵败身死,以死报国,死得其所,本该名垂千古,却背负了几十万将士阵亡的骂名。赵军俘虏四十万被坑杀,一则“纸上谈兵”的成语由此而生。赵括对赵国长平战败的责任,已属千载不刊之论。

有一位作者的观点如下:

我亲身在长平战场故地游历一番,对照山河形势与古史的记载,他才知道——史实也许并非如此简单:赵括在当时做出了最冒险、可能也是最高明的决策,而导致他失败的,却是赵军内部的背叛。

长平古战场遗址,在今山西省晋城市的高平市(县级市),在一个初春时节我到了这里。高平市区以北近十公里,有一座“长平之战纪念馆”,其实是两座被坑杀赵军的尸骨坑,1990年代经文物部门正式发掘,建成了纪念馆对外开放。这里是浅山丘陵地貌,尸骨坑在一条沟谷旁边。周边山丘上没有乔木森林,但多有灌木,偶见山杏花开。有些山坡上开出了梯田,零星有老乡在春耕。战国时代人口比今天稀少近百倍,那时山上肯定是茂盛森林,有各种禽鸟野兽。

纪念馆旁边修建了一座砖塔,可能是觉得尸骨坑杀气太重,建塔以镇之。已经发掘的一号尸骨坑长十余米,里面层叠堆满了尸骸骨骼,很多人骨上有箭镞,以及砍伤、砍断痕迹,有些仍保留着挣扎姿势,说明这些人是在坑边被屠杀,现场掩埋。二号坑已经探明,比一号坑更大,埋藏的尸骨更多,尚未正式发掘。在历史上,高平境内时常出现类似的尸骨坑,比如城区西郊“骷髅庙”有明万历年间碑文,追溯唐代玄宗李隆基巡游到此,下令掩埋、祭祀骷髅;宋金时高平地方官的文章,也提及该地“省冤谷”经常发现大量骸骨(《同治高平县志》,金代高平县令陈庭直作《省冤谷记》)。

历代陆续发现的这些尸骨坑,分布在今高平市区周边十余公里范围内,可见当时秦军对赵军俘虏采取了分散、分批屠杀,利用当地山间沟壑就便挖坑、掩埋尸体。《史记·白起列传》载,秦军对四十万赵军俘虏“尽坑杀之”,这些遗址能证明和补充《史记》的记载。

看完纪念馆里的尸骨坑,朝市区方向步行,逐渐走到了一个“箭头村”,这里历代一直有青铜箭头出土,所以变成了村子名,和路边一位老者聊了几句,他家里也有几枚古箭头,似乎有意出售。这个村子处在东、西两列小山之间,地势相对平缓,丹河自北向南流过,有铁路和省道沿河而行。

丹河,对岸是箭头村,当年赵括兵败的埋骨之地。

这里,我忽然想起:当初赵括孤军被秦军包围,赵军努力突围,遭遇秦军密集的弩箭阻击,赵括中箭身死。在长平之战的一系列战斗中,这是秦军使用弓弩最成功的一次,应当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因为之前秦军主要进行攻坚破垒战,弓弩用处不大,此战却是对付从壁垒中冲出、没有屏障保护的赵军,最适合用弩箭进行杀伤。所以“箭头村”之名很可能从此战而来。事后查阅史书,唐人张守节所做的《史记正义》显示,赵括兵败身死之处,就是今天箭头村位置(详后文)。这个地点确定之后,结合周边战场形势,就可以判断赵括冒险出击、孤军深入的意图:

当时赵军主力集结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托东西走向的山脉和构筑的垒墙防堵秦军;而秦军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试图冲破赵军防线。两军相持之中,赵括带一支部队,深入奇袭到秦军后方(今箭头村),切断了秦军补给线,堵住了秦军主力撤退路线,形成了包围态势。此时,如果防线上的赵军主力发起全面攻势,有可能一举歼灭秦军主力。

赵括奇兵完成了他们使命,但赵军的总攻并未出现。最终赵括兵败身死,按兵不动的四十万赵军主力则全部投降,又被秦军分隔坑杀。

廉颇退守后的战场形势图

秦赵两国为何在这乱山之中展开了国运大赌?我们今天又为何能够推测出当年战场的形势?这些要从头说来。

在公元前260年代,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里最强大的国家,曾经强大的魏、楚都在对秦战争中削弱了,只有赵国的实力尚在,不容小觑。在长平开战前的几年里,秦和赵的关系比较缓和,秦国的老昭襄王还把一个孙子派到了赵国当“质子”——此人就是后来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昭襄王没计划近期和赵国发生冲突。

秦国这时主要攻打东邻韩国,占领了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区(野王郡,今河南济源市、焦作市一带),韩国的上党郡因此被秦军隔断,成了孤岛飞地,上党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邻的赵国遣使,希望赵国兼并上党。

平之战前期总体形势图

对赵国来说,如果秦军占领上党,赵都邯郸和重镇太原都会受到威胁;但此时赵吞并上党,肯定会得罪秦国;经过上层的一番争论,年轻的赵孝成王决定,由廉颇挂帅进驻上党。秦国方面自然大怒,决心不顾自己质子的安危,对赵国开战。

战国的上党郡,大致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的晋城市和长治市,它四周都是山地,内部又呈葫芦状,分为两个小盆地:南部是今天的晋城市,北部是长治市。赵国动作稍早,老将廉颇刚带兵进驻晋城盆地内,但尚未能封锁太行山通道,秦军就从南方进入盆地。战争开始了。

两军的侦察兵(斥兵)首先遭遇,开始了小规模战斗。廉颇的战略比较保守,试图避免与秦军进行野外会战,赵军修筑了几座壁垒,准备长期防守。但秦军攻势凌厉,首战攻破赵军两座垒城,杀死四名军尉。战国秦汉的“尉”是一种高级军官,多带领万人之军,类似现代的师长。

据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首战失陷的这两座赵军营垒,位于唐高平县(今高平市)城西25里,分别叫“谷城”和“赵东城”。这位置主要防守秦军从西面山地的进攻路线(今331省道),秦军的攻势可能也来自西方,或西、南两路夹击。

随后,赵军向北收缩防守,秦军继续进攻,赵军“西垒”被攻破,又损失两名军尉。据《史记正义》,这座赵西垒在唐高平县城北6里。这些战事主要在长平一带展开(战国的长平可能是县城,城址还未经考古确定,应在今高平市区或附近,唐代这里是高平县城,因为我们常用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里的地标,所以要说明一下)。

经过这两次战事,赵军已损失了数万人。廉颇带军队沿丹河河谷继续北撤,防守东西走向的丹朱岭(今名)。赵军沿山脊构筑了一道石墙,古代方志对这条石墙曾有记载(《同治高平县志》卷八,明代周一梧《论白起营垒》),近年来,文物部门也发现了很多段赵军长墙遗迹,习称“百里石长城”,它“西起沁水,途经高平丹朱岭、羊头山,东入陵川秦关岭,后延伸至长治市壶关县壶口关,一条长达百里的战国石垒长城为长平之战时期的战争遗址”(山西晚报:《高平发现长平之战炉灶遗址》2011.6.7)。丹朱岭的石墙防线分隔了晋城盆地和长治盆地,如果赵军能长期防守,可保有上党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实现了部分成功。秦军主力则沿丹河河谷北上,试图攻破赵军防线,拿下整个上党郡。

这就是赵括挂帅之前的两军形势。

战国秦汉之际,中原陆战多依托营垒,以步兵为主进行鏖战,这是当时社会和技术条件决定的。更早的春秋贵族时代,战争形式是战车队高速驰逐,但战车对地形要求太高,而且造价高昂,到战国时已退居辅助角色;列国通过变法建立起君主集权政体,世袭贵族退场,农民中征发的步兵成为战场主力,国家间的战争空前残酷、激烈。这时骑兵还没有马镫等技术装备,难以担负冲杀肉搏的任务,只能充当辅助性角色。

步兵数量多,行动缓慢,作战旷日持久,军粮消耗量大,后勤运输成为维持战争的关键。步兵又是天然的劳动力,适合挖掘壕沟、修筑垒墙工事,所以战争中的土石营建工程非常多。为了保护后方粮道,有时还要修筑“甬道”,就是在道路两侧都修建防御垒墙。同时期的罗马共和国、帝国军队,也是这种步兵为主的战术形态。这是当时的军事技术和政权组织条件决定的。

伴随着战事的展开,秦、赵两国都在进行全面动员,军队源源不断开赴前线。《史记》记载大战之后,赵军总共损失45万人,按现代动员标准看,这个数字明显过高,但史料有限,已经无法根究。可以确定的是,秦赵两国都进行了最高标准的战争动员,双方主力都集结于长平战场,兵力可能相近。

相持之中,赵国也想通过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赵国使者络绎去往齐、魏、楚,三国表示声援赵国,但不敢和秦公开作对;赵王还派著名学者荀子去秦国讲和,荀子由此见识了秦国的独特风格:官僚机器高效,社会简朴富有朝气,百姓单纯,敬畏官法;相比之下,东方六国保留的贵族政治遗风还比较多,经济文化发达而奢靡,战争能力不如秦国;而且,秦国上下都不重视文化和儒生,荀子很难在这里找到崇拜者,外交使命也无从完成(《荀子·强国篇》)。

媾和无法实现,赵王也对前线旷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决心用年轻的赵括替换下廉颇。《史记》说这是秦人的反间计奏效,其实是事后诸葛亮的解释。廉颇作战一贯谨慎,不擅长打势均力敌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挥过对齐、魏的战争,从没有战胜秦军的记录:十年前,赵为阻止秦国攻韩,与秦军对峙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当时的赵王想让廉颇挂帅,但廉颇判断胜算不大,拒绝了;最后由赵括之父赵奢挂帅,他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是:两军都远离故土,在狭隘的山地作战,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撕咬,都无辗转躲闪空间,将帅最勇猛的一方才能获胜。最终,赵奢大胜秦军(《史记·廉颇列传》)。这次长平战场的形势,酷似当年的阏与之战。

史书对赵括挂帅做了很多负面描写,多是按果寻因。比如,赵括之母向赵王面禀:赵括不如其先父,每次得到赵王赏赐,赵奢都分赠给部下将士;而赵括这次却立刻用来购买田宅……但需注意,这些信息也有另外的阐释角度,比如赵括购买田宅,可能是表示自己扎根在赵国,而非靠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势力,避免临阵投敌之嫌(六十年后,萧何在刘邦面前又做过这种表演)。如此,括母对赵王的这番陈述则另有意味。

赵括到前线取代廉颇后,改变了廉颇的很多军令,还变更了一些将领的职务,那些被廉颇提拔起来的将领们产生了很大不满。秦军四月开始上党攻势,此时已进入八月,赵括觉得反击的时候到了。

《史记》只是记载赵括主动出击,完全没有此行的兵力、地点信息。如果我们确定赵括这次进攻目标是今箭头村一带,对战局的判断就非常容易了:一旦赵军扼守住箭头村一带的河谷通道,就把秦军主力封堵在了丹河河谷之中,而且掐断了秦军唯一的南来粮运通道,将在秦军中造成恐慌。从赵军百里石墙防线到箭头村,有二十多里路程,太大规模的军队容易暴露行踪。赵括的奇袭部队很可能取道东侧河谷(今207国道走向),这里不是秦军的主攻方向,所以能在秦军尚未察觉之际,长途迂回穿插,直取箭头村。

如果赵军主力此时展开全线攻击,秦军主力难逃覆灭的命运。丹河东西两侧的山地不算高峻,秦军可以翻山逃逸,但大部队走小路穿越山林,必须丢弃所有物资,队列和建制都被打散,在敌军追击之下,那意味着全面溃败。1948年辽沈战役,解放军先夺锦州,掐断数十万东北国民党军南下逃生之路,最终将其合围全歼。赵括这次攻占的箭头村一带,就堪比辽沈战役中的锦州。

但是,数十万赵军主力没有行动。在赵括带兵出击之前,他肯定给主力中的将领留下了相关命令,只是这命令没有被执行。

在赵主力军按兵不动之际,赵括军遭到优势秦军的合围,无法脱离,他只能命令士兵们就地修筑营垒,坚守待援。《史记·白起列传》张守节《正义》指出,赵括孤军修筑的这座营垒叫“赵东垒”,在高平城北五里——正是今天的箭头村位置!

“赵壁,今名赵东垒,亦名赵东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五里,即赵括筑壁自败处。”

赵括在东垒固守长达46天。靠士兵自带干粮维持不了这么久,赵军肯定占据了秦军一些后勤仓库,从地形看,秦军完全可能在箭头村一带设立后勤基地。另一方面,靠缴获的粮食能维持46天,也说明赵括这支奇袭军规模不大,可能在一两万人左右。《史记》载,秦军只用了二万五千人围困赵括军,也旁证赵括军规模不大。

主力按兵不动,使赵括的奇袭完全失去了意义。被秦军压缩到驻垒营地之后,掐断秦军粮运的意图也破灭了,秦军仍可以绕过这个孤军营垒运粮。46天里,秦军还建起了包围赵括军营的垒墙。《史记正义》说这个赵东垒也叫“长垒”,意思是垒墙很长,赵括孤军的营垒不可能太大,较长的垒墙肯定是秦军所建,防范赵括军突围。秦军还用五千骑兵在赵括营垒和赵军主力防线之间机动巡逻,以防两支军队互通信息。

在赵括营垒西北数百米,就是早已被攻陷的赵西垒,两位赵国军尉在那里战死,草草掩埋着上万具赵军尸体,经历过一个盛夏,浓郁的尸臭味浸透大地。如果主力还不赶来救援,赵括军也将加入那些尸骸之中。

在和赵括孤军的战斗中,秦军将领察觉到了赵军主力的畏战和迟疑,甚至可能收到了赵军内部投降派的情报。所以秦军没有急于进攻赵括营垒,如果不惜代价强攻,拿下这个营垒也不困难,但秦军确信赵军主力不会赶来救援;或者,即使赵军主力贸然出击,已经稳住了阵脚的秦军也有信心将他们歼灭于野外。

最终,孤军食尽,几次突围未果。赵括带领残余的士兵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在箭雨中全军覆没。然后,防线上的四十万赵军主力全部缴械投降,成为俘虏。

从当时的实力看,赵括孤军的覆灭对赵军总体影响不大,他们人数太少。而且,赵军依托山岭的防线仍完好无损,双方的对峙态势并没有明显改观。但背叛了赵括的将领们已经没有了作战勇气,也许他们担心日后赵国方面的清算,投降显然最安全。

赵军全体士兵、中下级军官,却很难接受作为战俘的命运,因为他们并没有被敌人击败,而是被一小撮上层将领出卖了;万一他们知道了自己主帅英勇而悲惨的事迹,难保不会再生哗变。秦军统帅白起深谙这种可能,于是秦军立刻展开了对赵军俘虏的屠杀。关于那些主导投降的赵军将领的结局,则没有任何信息。

后世发现的赵军尸骨坑,都分布在百里石长城以南,说明这些士兵被缴械之后,又被转移到秦军营地范围;秦军可能制造了把赵军俘虏押往秦国的假象,对其进行分散、隔离后展开屠杀。战国本来“尚首功”,但坑中尸体都有头颅,显得杀戮非常仓促。应当为赵国战败担负首要责任的,是那些在百里石长城上坐观主帅覆亡、随后又主动投降的赵国将领们,但他们的姓名已经在岁月中磨灭。

以上就是对长平之战和赵括的另一种解释。

这并非对赵括的“全面平反”。说到底,战争只能以成败论英雄。赵括是失败者,但他并非败在战略和战术能力层面,而是缺少权谋和对人心阴暗面的洞察。他得罪了廉颇的旧部将领,又贸然亲自出征,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他的失败。如果他坐镇主力军中,派遣一名将领去奇袭箭头村,整个战局也许会改写。他选择了亲自出击,也许有和将领们争执、负气的因素,想用自己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激发那些蝇营狗苟、只重私利的将军们,但他高估了人性的底线。

廉颇晚年弃赵奔魏,后又谋求返回赵国,则是另一种境界,他一直活的现实而且皮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纸上谈兵”的赵括是真无能吗?他是名垂千古的真英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nv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