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0年代的儒学热
进入1980年代,大陆入学开始复兴,出现“儒学热”,标志事件是“中国文化书院”的成立。当时“儒学热”主要是服务于新启蒙主旨,是在寻根、文化的自我批判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做文章,而且在价值导向上,也多多少少是抵触马克思主义的。儒学热并未足够地转化为自觉的文化指向,依然只是新启蒙思潮的一个注脚。
【中国文化书院】由已故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朱伯昆和汤一介等几位教授共同发起,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一道创建的一个民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属于大学后教育学术研究高等学校。1984年10月成立于北京。
在书院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遵循百家争鸣的原则,学者们完全自由地根据其个人立场进行学术研讨和教学。中国文化书院是独立自主团体。书院经费全部通过收费办学和接受个人及社会资助等方式自筹。自1985至1989年间,举办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文化与科学》《文化与未来》等短期讲习班、进修班共20多期;1987年自主招生文化研究班,首届学生(学员)1987年至1989年“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毕业(函授)。这些都由书院导师或书院邀请的国内著名学者亲自讲课,或编写函授教材。书院的教学活动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在全国有一万二千余名学生(函授学员),分布于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书院导师曾几次分别到全国十多个中心城市去对各地学员进行面授。一些导师的讲课还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成教学专题片在全国播放,引起很大反响。此外,书院还曾和其他部门或单位合作,举办过多期有关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等专业性中、短期培训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1990年代的儒学热
1990年代以来,儒学放弃激进的思想主张,转而强调“返本”与文化守成,19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主将李泽厚、刘再复直接提出“告别革命”说,转向文化保守主义。李泽厚在1990年代初明确提出“学术凸显、思想淡出”,对1990年代中国人文学术的走向发生了重要影响。它显示着19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院化取向,因而并不只是限于文化保守主义。
19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新保守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重视与认同。
文化保守主义是应对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世俗化以及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人文凋敝、理想式微以及道德“滑坡”现象的结果。
【人文精神大讨论】1990 年代初,以《读书》为阵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学者先后兴起人文精神大讨论,参加者有张汝伦、陈思和、王晓明、郜元宝、钱理群、陈平原等一大批人文学者,包括作家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后来经济学界及法学界的一些人士也参与其中。人文精神大讨论从形式上看有些像人文学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的反映,这其中既有职业上的担心,更有人文事业的忧虑。
三、21世纪最初十年的儒学热
19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提出必须重视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重视德性生活,文化保守主义开始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某种默契甚至同步。有关德性生活的思想甚至被提升为国家理念(“以德治国”)。
在学界,冯契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引起人文知识分子的积极反响。一批青年学者开始探讨底限伦理问题,并引起知识界及社会各界的共鸣。赵汀阳出版《论可能生活》,何怀宏出版《良心论》,万俊人撰文探讨“国家观念”。德性的探讨实质上引向文明传统的反思与建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中透露出来的“文化战略”意识,反过来也促使人们思考儒家文化圈在全球文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季羡林、汤一介、余英时等老一代哲学家则不遗余力地强调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杜维明也适时地提出“大中华文明圈”的概念。越越来越多的人士意识到,守成是现代性社会十分必要的文化向度,儒学不仅是文化的事体,更是国家主体性的标示。
21世纪美国“9·11”事件之后,以列奥·施特劳斯为主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形成高潮,领衔者除刘小枫外,还有19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的主编甘阳——甘阳在90 年代初的研究重点还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热的实质是复兴古典学,在中国则是与儒学复兴直接关联在一起的,儒学复兴是古典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人们实际上是借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强调儒学经典对当下中国的复兴价值。
1990年代以来,围绕儒学复兴发生的许多值得注意的文化事件:
(1)1989年,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书组织合作,在北京、曲阜举办第三次儒家国际讨论会。
(2)1994年,纪念“孔子诞辰2545年学术讨论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曲阜同时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是年,《原道》创刊,公开亮出复兴中国文化的旗号。
(3)1998年,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国学班”。
(4)1999年,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
文化保守主义得以立论的依据是德性传统的复兴及其当代意义。一般说来,文化保守主义乃是抵抗后现代化和相对主义病毒入侵的凭据。
在非激进的文化进路上,在所有西方现代思想中,最能切中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境遇且体现其回复传统之诉求的,当属海德格尔、尼采以及施特劳斯之类不折不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十余年来,中国学界及文化领域对这类资源的消化与吸收,部分地也生成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学理资源。
21世纪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呈上升之势:
2001年,张岱年、季羡林等 76名文化学者发表《中华文化复兴宣言》。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启动“儒藏工程计划”。
2004年,这一年被保守主义自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是年,各地恢复公祭孔子仪式;是年,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联合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强调在全球化以及文化资本化的今天,必须要弘扬中华文化、捍卫历史传统;是年,中国一些高校开始在海外创办孔子学院;是年,蒋庆、陈明、康晓光、盛洪等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者开设“龙场会讲”,系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一次集体亮相。
国内各大学的国学研究如火如荼:继武汉大学1998年开国学实验班之后,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2005年成立国学院;2003年,北京大学开设以企业家学员为主体的国学研讨班: 2004年,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分别成立儒学研究中心;2007年,复旦大学宣布正式开设国学本科专业。纪宝成、陈来、郭齐勇等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层面反复申说国学的重要性;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建,另有多家大学如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创建国学或儒学研究院。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兴起读经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有约800万儿童参加各种形式的读经班。如北京大学的“一耽学堂”,贵州的“阳明精舍”(蒋庆开设),“长白书院”(鞠曦开设)。与此同时,“孔子2000 网”“原道网”“儒学联合论坛”“儒家中国”“中国儒教网”“中国当代儒学网”等儒学复兴网站也十分活跃。
2010年,山东曲阜决定在距离孔庙3公里的庄村建设一座名为“圣三一”的基督教堂,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等学者联署发起意见书,要求有关方面“尊重中华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堂”。
2011年年初,天安门广场中国历史博物馆北门外竖起孔子巨幅雕像,引来不少质疑,随后雕像撤回馆内收藏。这一竖一辙,引来不少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