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爱上读小说

作者: 北美之北 | 来源:发表于2021-06-15 10:41 被阅读0次

上一年级的女儿最近做了一次课堂演讲,题目是最喜欢的书”。喜欢的书太多,究竟哪本才是最喜欢的?小姑娘纠结了好多天,甚至演讲稿写好以后又改了主意,临到演讲前两天才又另起炉灶重新选了一本书作为讲述的对象。

最终选定的这本是那段时间她正在看的《亚马逊探险》。这是儿童小说《神奇树屋》系列中的一本。7岁的杰克和6岁的安妮兄妹两人在一个神奇的树屋里发现了许多地图和书籍,每本书都会把他们带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本书里,两人来到了亚马逊,在热带雨林中经历了一个危机四伏、最终有惊无险的下午。

这本书是英文课外班老师留的作业。这个课外班每周一节课,一小时,课上,老师会带着学生做一些写作练习,精读几页书,而课后作业就是阅读一本儿童小说。

最近一段时间老师留的阅读书籍大多是从《神奇树屋》系列中选择的。这套书每一本都是10章,大约六七千、七八千字。文字简单,内容引人入胜,很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读。老师给的作业是每周读5章,每章回答3个问题。也就是说这样一本书两周读完。

说实话,当老师第一次布置阅读作业时,我是相当惊讶的:这样的阅读量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不是有点多?

后来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样的书女儿基本上一两天就能看完一本。借书回来后,她总是很兴奋地看,不读完还不肯罢休。看她这样,我也就渐渐地由惊讶变成了习以为常。

回想起来,刚到加拿大时,我看到朋友家里十来岁的孩子抱着一本《红楼梦》那样厚度的小说手不释卷。而这位孩子的爸妈说,这样大部头的书,孩子差不多一个月要读两本,这还只是普通速度。

这样的课外阅读量比我小时候要高多了,比起现在国内孩子,大概也要高很多。

这里面当然有些教育差异。比如加拿大小学生作业少、学校课程偏重阅读,但数学相对简单等等,但他们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值得思考之处。

《亚马逊探险》

1. 别将孩子阅读兴趣“套路化”

看到女儿和加拿大的其他孩子都这样喜欢阅读,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阅读。

我们常把学习统称为“读书”,我小时候,大人还常把“上学”叫做“读书”。这说明,阅读本身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学习方式,或者说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能力。

但阅读的功能还不止于此。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语文一定要学好啊,不然以后你们做数学的应用题连题都读不懂。”

这位老师是好老师,很关心学生。不过,这也让我怀疑,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太过功利?就算不是为了读懂数学应用题,读一本书本身不就是很令人开心的吗?

我曾经问过女儿,为什么喜欢看书,她的答案非常简单:“I just like it.(我就是喜欢。)”或者有时候我问她为什么喜欢某一本书,她会说:“It's fun.(很好玩。)”

阅读以及通过阅读去了解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这本身就是有趣的事情。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年龄的孩子,根本无需引导,也无需提出任何“实用”目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热爱阅读,还会因为拥有阅读的能力、因为通过阅读获取了某种知识而感到骄傲。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破坏这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强行以“科学”方法引导孩子阅读,规定或限制阅读进度,或每读一段都要求孩子总结,摘抄名人名言等等……这些做法无疑会粗暴地摧毁孩子的阅读兴趣。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让兴趣当老师。

2. 读什么?多尊重孩子的意见

顺其自然并不是放手不管。父母必须要管的第一件事是读什么。

在选书这块,我的心得可以总结成两条——一是听老师的,二是听孩子自己的。

不论家长自己有多高学历、多丰厚的文学修养,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应该尊重专业知识,毕竟隔行如隔山。如果有值得信赖的老师,不妨请教老师哪些课外书籍适合孩子。

至于听孩子的,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只有孩子愿意读、喜欢读,才能主动阅读,否则就变成了低效的完成任务,丝毫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

至于说哪些内容孩子会喜欢读?精彩的故事自然引人入胜。

《神奇树屋》配套非虚构系列中关于企鹅的一本

就以《神奇树屋》为例,在北美,它几乎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但它凭什么影响力这么大?

这套书每一本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可以从任何一本开始看。每一本书都是一次独特的探险经历,两个孩子在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环境中探险,自己面对种种闻所未闻的事物,一次次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和运气化险为夷。这样的故事,怎么会不让跟主人公同龄的孩子着迷?

更有趣的是,每本书的探险故事都设定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或历史环境中,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比如《勇闯恐龙谷》、《逐浪夏威夷》。从加勒比海盗到日本忍者,一下子在古埃及,一下子又穿越到几十年后的月球旅行,单单时空跨度就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这也跟作者玛丽·波·奥斯本的经历有关。

大学毕业以后,年轻的奥斯本曾一度与友人一道漫无目的地在世界各地长期旅行,足迹遍布中东、南亚等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古国。一次尼泊尔之行中,奥斯本染病住院,在病床上她读到了《指环王》。这本书奇幻瑰丽的想象,加上奥斯本自己探索自然和历史的旅行经历,两相结合,就成了奥斯本写作之路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奇树屋》可以说是一套以小说体裁写成的自然历史科普读物。整套书通过主人公杰克和安妮两兄妹的历险,带领小读者身临其境般地认识不同历史和地理环境。

这套书还有一个非虚构系列,以同样简洁通俗的语言为孩子们提供更加详尽的知识细节。

我这里对这套书加以详细的介绍,目的并不是推荐这套书,只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书可以称得上是寓教于乐,真正能够吸引孩子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

当然,除了满足孩子的阅读口味之外,让孩子自己选书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交自信心。

千万别低估孩子的判断能力。他们也许会因为好奇,对某些不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内容感兴趣,但很快,他们就会自我校正。

我曾带着女儿在图书馆的儿童图书区玩,让她自己选书。那时,她还在上幼儿园,阅读水平只限于初级识字绘本,但却从其他孩子口中得知了漫画书,很想试试读一本,以表示自己已经长大了。

她从书架上选取的一本漫画书是关于高中生的,里面有打工赚零花钱,也有校园恋情。但她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而是书中高中女生的发型和穿着。她执意要看,我也就让她借回家。

不出所料,看了几页,虽然漫画人物很漂亮,但故事情节离她的生活太遥远,语言也超出她理解的范围,不到一天,小姑娘就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

虽然对书不再感兴趣,但孩子可以去跟同学炫耀,自己看过漫画书了。这就是我想说的社交自信心。

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会在圈子里交流他们喜欢的玩具、游戏、电影,当然也会交流喜欢的书。如果孩子回家说他的同学也什么玩具自己也想要一个,许多家长都会同意。同样,如果孩子听说别的孩子在看什么书,家长也不妨让他们去看。否则,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难免会因此而感到缺乏自信。

《鲍勃书》

3. 低龄阅读如何循序渐进?

说回阅读本身,除了情节能够吸引孩子,对于儿童书籍而言,内容易懂、叙事符合儿童思维、语言简洁流畅也是重要的标准。

还是以《神奇树屋》为例,这套书的语言很有魅力。作者奥斯本深受海明威叙事简单、直接的影响,她本人写作风格也是清晰、生动、节奏明快。加拿大小学老师选择这套书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说明它在语言方面有过人之处,足以作为小学生英文写作的范本。

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加拿大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

在北美,儿童读物是按照识字程度和阅读能力分级。幼儿园时期,学生学习最基础的单词拼写规则之后,就有了同步的《鲍勃书》。这类书起到桥梁作用,每本书只有十几二十页,每页一副简笔画和一个两三个、四五个单词组成的短句。

读过几本《鲍勃书》之后,就进入分级读物的阶段。这些书从本质上说仍然是绘本,图多字少,故事大多是根据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改编而来。

一级读物每句话仍只有几个简单的单词,句式是最直截了当的主谓宾,没有修饰成分,没有复句、从句。二级、三级读物才逐渐增加词汇和句式变化。

从阅读进度来看,《鲍勃书》大约历时几个月,而分级读本则是一两年。这以后就逐渐过渡到章节书阅读。

从图多字少的分级读本到纯文本的章节书之间,我女儿还读过一套《黑衣公主》。

这套书的开本和装帧形式都跟章节书一样,但全彩色印刷、每一页都有或多或少的插画,这些特征又使得它更像是绘本,完美地充当了过渡时期读本的角色。内容也适合五六岁小女孩读。

这套书的内容是经典超级英雄和公主故事的结合,主人公是一位人前端庄、人后行侠仗义的公主。只要披上黑色披风,戴上面罩,立刻像蜘蛛侠一样,摇身一变成为侠女,骑上白马,与怪兽战斗。

作者香农·黑尔在一次访谈中说,写作灵感来自她与女儿的一次对话。作者的小女儿对颜色颇有偏见,她认为粉色、紫色、黄色是女孩穿着的颜色,优雅的公主绝不会穿戴黑色。

为引导女儿破除性别偏见,让她明白事物没有男女之分,超级英雄也一样,作者才创作了这个穿黑色衣服的英雄公主,并让她保卫家园和人民。

《黑衣公主》

《黑衣公主》到《神奇树屋》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渡。而就内容而言,两套书都充满想象力,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和对读者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递进的。

在北美的分级阅读训练体系中,《神奇树屋》是从绘本升级到纯文本阅读的入门级读本,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读过以后,该系列还有一套《梅林的任务》,故事更复杂,文本也更长,适合三四年级的孩子。

经过这一系列初级书籍的阅读训练,三四年级的孩子也就可以独立阅读《哈利·波特》这样的大部头小说了。

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中文儿童书籍在分级阅读训练方面还不是很成体系,这就给家长选书带来了一定难度。好在拼音是国内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只要选择附带汉语拼音的书籍就不必十分担心孩子读不下去。

至于阅读难度,最好的办法还是选取几本不同难度的书让孩子试读,找到与孩子能力匹配的书。

4. 阅读方法论

趁着目前学校封闭,女儿在家上网课,我观察了一下加拿大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其实与中国语文老师并没有本质区别。一本新书,课堂上老师也同样是叫小朋友念,一人念一页。

跟国内略有不同的是,老师并不要求事先预习,所以课堂上拿起一本新书,孩子自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句子。这时,老师会帮忙把不会的地方念过去。

自己在家怎么读呢?

女儿两三岁时,我们曾带她在社区图书馆参加亲子读书活动,听图书馆老师介绍过一些阅读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小时候父母给孩子念绘本时,尽量要用手指着书上的字来念,这样即使孩子还不识字,他们也可以从父母动作中了解到读书与讲故事的区别,知道书上的字是用来一个个读的。

精读课作业 答案

大一些以后,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念,不必强求每次一定要把书读完,甚至也不一定按照顺序读,但一起朗读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从听父母读到自己读之间的过渡。

到了小学,老师要求更进一步。

跟中国老师一样,加拿大小学老师也会留阅读作业,以检验孩子是否读懂书中内容。不同的是,加拿大老师不要求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只是留下一些关于阅读材料的具体问题。因为问题非常具体,孩子比较容易作答,至少知道到哪里去找答案。

在回答问题时,不论是课堂上的口头回答还是书面作业,老师都要求使用完整句子,清晰表达。比如问题问:“建造这个窑洞的家庭搬走以后窑洞变成了什么?” 回答问题时要回答完整句子:“窑洞变成了一个学校。” 而不能只说“学校”。

这既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对书面表达的训练。这种训练重在实用,强调清晰完整,并不强调使用复杂、华丽的辞藻。

当然,这样的读法是精度课的要求,平时课外阅读并不需要如此,只要有兴趣读下去,就会开卷有益。

父母要做的,不过是每隔一段时间跟孩子聊聊,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书中内容。不过,这样的“聊聊”切忌过于频繁,也不要问得太多太细,否则容易引起孩子反感、降低阅读乐趣。

简单总结一下,加拿大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有三点可以为国内家长所借鉴,一是注重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课外书多多益善;二是尽可能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合的、喜欢的书籍;三是适当引导孩子回顾阅读内容,但却大可不必每读必问。

总之,放任他们去“好读书不求甚解”,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相关文章

  • 一年级,爱上读小说

    上一年级的女儿最近做了一次课堂演讲,题目是“最喜欢的书”。喜欢的书太多,究竟哪本才是最喜欢的?小姑娘纠结了好多天,...

  • 东野圭吾《我杀了他》——为剧本杀玩家和《明星大侦探》观众推荐的书

    前一段时间,爱上了剧本杀,同时开始追芒果TV的《明星大侦探》。 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读推理小说,经历了初中三年和大学...

  • 读《南唐演义》2020-02-14

    读《南唐演义》 一口气读完了《南唐演义》。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历史小说,没想到我会深深的爱上了读这本历史小说。这本历...

  • 还是听书好

    前一段时间爱上了疯读和书旗小说,可是随着日渐痴迷读小说,我不仅耽误了做好多事,而且也让我本来就近视的眼睛受到了伤害...

  • 努力构建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堂(听课心得)

    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如何让一年级孩子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我们肩负语文...

  • 20190306霸道总裁

    最近爱上读霸道总裁的小说了,说是爱上,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在读之前我就和往常一样,对那些东西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可依...

  • 爱上小说

    一本小说从上学期开始到现在还没有看完,不是没时间只是自己看书的速度真的太慢.总喜欢对文中的每个字都细...

  • 爱上小说

    爱上小说,始自高中。而那一年,因为小说,我也被迫转学。 一 我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那时候,我哥...

  • 爱上小说

    谁说读书就要读名著、文学?谁说读书就要一本正经?我就是喜欢小说。 虽说很多的小说,也是很经典的故事,但是,通过看别...

  • 散文还读汪曾祺

    近来爱上了读散文,倒不为别的,只是长篇小说读起来太耗神。 散文里最爱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先生家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年级,爱上读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fz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