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游戏力是在网上看到科恩博士的《游戏力》
真正走进游戏力是从李岩的系列课。
在游戏力中我感受到孩子的笑声是我最幸福的事,可以化解烦恼。游戏是联结孩子的魔方棒,让我们走的更近。
在瑶瑶生病不想吃药时,我想起课程中细菌大王的故事。我就张牙舞爪对瑶瑶说,我是细菌大王,谁都打不败我,尤其是不吃药的小孩..我最怕吃药小孩...
瑶瑶马上跑去喝药并对我说.“妈妈,我喝药了,打败细菌大王了,你可以回来了。”
我就抱住瑶瑶说“谢谢你救了妈妈,我刚才被细菌大王控制住了”
遥控器游戏,斗牛游戏也是每天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我每天太忙了,忙着看手机,忙着回信息...
真的只是学,而没有习,没有思考,没有复盘,所以对游戏力只是皮毛。
今天再次聆听动妈的分享《游戏力,让我们轻松做高质量陪伴的妈妈》,再次激起了我学习游戏力的激情。
我真是一个健忘的妈妈,学完就忘了,没有很好实践。而这方面爸爸就做的特别好,只要爸爸有时间就会扮会孩子,和瑶瑶玩成一片,而孩子也最喜欢和爸爸一起玩。
尤其是我骨子里是一个无聊呆板的人,不会玩。
动妈从三个方面来和我们分享游戏力
一,游戏力在亲子陪伴中的价值
毋庸置疑,游戏可以帮助我们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释放他们的情绪和能量以及社会化学习,融入社会。
而动妈提及的疗愈孩子的创伤也让我反思,婴儿也有焦虑,也有压力,也有创伤,而笑声是疗愈的良药。
而瑶瑶至今还吃手的习惯就是由于她小时候我把吃手行为理解为正常的对手的探索而没有积极的干预。只是单纯照书养,想着过了18个月就好了。可后来就越加难戒了。
回想她那时候吃手就是她从不主动找我喂奶开始,那时候我还想她真乖,不主动找我要喂奶。其实是她把吃不到的奶的焦虑转化为吃手来缓解。
下一步得想想能帮助缓解吃手的游戏。
二,父母在游戏中遇到的卡点
1,回家太累了,尤其是职场爸妈而言。
辛苦一天,回来根本没有心思去陪玩。
这么一想,我们家爸爸太棒了。每次下班回来都陪孩子玩,亲子阅读,玩游戏,还是那种完全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玩。为我家爸爸点个赞!
而动妈提及的亲子时光条也是我没想到的。
原来我们和孩子的亲子时光已经不多了,而0-6岁是亲子关系的关键期。我们亲密的亲子关系也仅有不到50%了。

所以珍惜我们的亲子时光,用笑声来联结彼此。
2,认为和孩子玩太幼稚了
3,不会玩
我估计就是此类妈妈,从小不会玩,也不会陪玩,只会安安静静陪娃亲子阅读(捂脸)
当然了,游戏力的学习已经让我有所改变,但进步空间仍然很大。
像爸爸对我说的“只要把自己当做孩子去陪她玩就行了”,关键是我孩子时候也没有玩,都是在做农活的琐碎记忆,捡小麦,放牛...而且即便过年过节我们姐弟俩想和爸妈一起打牌,他们都嫌没意思。所以我们姐弟俩都不咋会玩,都是无趣的人。
所以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成为无趣的人。而游戏力正好帮助我解决这一难题。
三,游戏力的示范
动妈分享了许多脑洞大开的游戏,比如大摆锤身体接触类游戏,比如习惯类的月亮飞船,比如认知启蒙的规律类游戏。以后都可以和孩子实践起来。
游戏真的是孩子的天然语言,游戏中她们的天性如此美好,让人欣喜。
写下这句话时候我就想起十几个月的瑶瑶因为一个奶奶逗孩子不断把帽子戴歪再扶正,她一直哈哈大笑的模样,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她整整笑了半天,一直到被我拉开...
而孩子的笑声就是如此简单!
游戏不是让我们学会教育孩子,而是教我们学会做一个孩子来陪伴,正如同我老公说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孩就好了”
游戏真的不是技巧,而是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与她们心连心联结。
育儿,自我成长,我一直在路上,也会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