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这天,独自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看中秋晚会,奈何节目实在不堪,父亲手持遥控器,无奈地在戏曲台和晚会之间切换。
彼时戏曲台正播放京剧《杨家将》。搁往日,看到那些垂死挣扎的古董,慢条斯理的唱腔,忍不住就要遁逃。可是这次,竟然看了进去。
从寇准突然被加封为西台御史看起,基本算是大结局开端部分了。父母已看过这台戏多遍,然对于我,因为陪父母看电视的缘故,才得以第一次观赏。
阳台上,母亲摆放的贡品,折射着如水的月光。多年来,母亲忙碌的身影,月光下的苹果、月饼、葡萄,是我中秋夜的企盼所在。
准备好贡品,母亲坐在沙发上,评判着寇准的唱功,我却突然感觉看懂了古典戏曲的一些内容。
一是写意的表现形式。对比中西戏剧,以哈姆莱特和杨家将为例。前者在道具、场景等方面力求真实,而中国传统戏曲,是力求简约写意的存在。比如,寇准南清宫拜见赵德芳,扣门、回应、行走、寒暄诸多动作,仅仅以四句对白涵盖,无任何道具。赵王为寇准牵马备凳,道具也只是马鞭一个,辅以动作、语言而已,将无关紧要的过场缩减到极致,极大地加快了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戏曲节奏慢就是个伪命题。这与中国诗词书画一以贯之的写意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颇有趣味的唱腔。一直以来,应该是从幼年始,因为家人的缘故,接触了大量的戏剧信息,然冥顽不化,始终未得其门而入。尤其对咿咿呀呀的唱腔,特别是青衣的缠绵悱恻特别反感,感觉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这种机械、肤浅、浮躁的心态,限制了我对戏曲的认知。然如今看来,唱腔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情感情绪的酝酿勃发,心理的描摹刻画,剧场气氛的调动,唱腔是肯綮所在。门外者可先接触秦腔的感染力,以窥一斑。入门者可静心欣赏张火丁《锁麟囊》之唱腔,端的是撼人心魄、荡气回肠。
三是思想上个别的不合时宜。经典曲目,多成本于清朝、民国,部分内涵思想如今看来是比较落后的,也折射出中国一直以来的社会治理方式。简单举两个例子吧。寇准主判潘杨两家的惊天大案,事关皇亲国戚,每遇难关,寇老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直奔南清宫请示赵德芳,而不是依据法理判断,典型的人治思想,典型的将希望寄托在某个上层人物身上的幼稚做法。再一个,潘洪固然罪大恶极,然五刑轮番而上,潘仁美被拷打得死去活来,这算啥?是不是逼+供?至于夜审潘洪,算不算诱+供?这与现代法制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大千世界,依然没有杜绝,但至少法制思想已深入人心。
仅仅看了半个小时的戏,肤浅的认识而已,与兄弟姐妹们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