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一一问路

作者: 习习香 | 来源:发表于2023-09-19 23:1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是在描述路的创建过程。

我妈从她老妈得到古训:“世上有嘴就有路。”她又把她的经验当成宝典传给我。

这是描述路的获取途径。

我倒也深信她的法宝的效果。

我小时候跟随外公到舅舅家去,以今天的眼光,开车只有四十多分钟的路程。但在小时候,这种出行是了不得的重大活动,我和外公得早起,向北走不远,通过摆渡过一条大河,再一直向北走约八九里路,到一个似乎叫尹大桥的地方,在那地方等到下午,会有过路的汽车把我们带到舅舅家所在的乡镇。

外公不识几个字,所有的信息都是靠嘴问。我妈让我陪同外公,因为我好歹认识几个字,汽车的前玻窗上会有个纸板,上面写着出发地和目的地。

但大部分信息的获得仍是靠外公嘴问,比如这车大概什么时间从这个站点经过,行程大概几个小时等。

我至今仍记得外公向别人问路前先搭讪的情景,外公会客气地发问“请问贵姓”?别人则客气地回答“免贵姓X”……

果然旅途一切顺利。

我自己印象深刻的问路是在上大学前。

那时候是准大学生了,汉语字似乎都认识,可讲出来却是另一回事,人家听不懂。

记得在徐州火车站,我和结伴同行的另一个小伙子都是初次出远门,俩人在火车站像刘姥姥在大观园,分不清东西南北。本着“有嘴即有路”的老妈古训,我向别人打听去成都的火车班次,说了半天别人也没听懂我在问什么,因为讲的不是普通话,是地方话。

后来好像出于信赖,幸好问了两个当兵的,并且恰好是家乡人,于是他们详细地帮我们查询车次、协助买票、指点候车。

这也算是“有嘴即有路”的成功例证。

至于我的普通话在大学期间是经历了怎样痛苦的纠偏,不详细说了。大学同宿舍的两个北方女同学,讲话我们都听得懂,而那个湖南室友和我之间进行对话,两人都觉得是鸡同鸭讲,有时不得不借助于纸笔。

直至现在的年龄,我仍有些迷信问路,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小地方。

大城市通常是不需要问路的,各种路标一清二楚。在火车站或地铁站,无论是你的目标方向,还是你想吃饭,或是你想喝热水,或是你想去卫生间,只需看标牌或图标。

标识非常重要,作用远超过了嘴问效果。

因为我发现靠嘴问路,有时候有些不靠谱。

上次我出差经过杭州,车到杭州南时,邻座的女孩一直戴耳机看手机,突然问我一句:“阿姨,这车还到杭州东停吗?”,我想当然说了一句:“这里是杭州南,应该不会再在杭州东停了吧!

事实上这趟列车后来经过杭州东站,可女孩极有可能在杭州南站提前下车了。这事搞得我内疚了好久。

再比如今天,我因为问路不当,差一点打乱所有的行程计划。

我今天因为要到杭州东乘火车,已网上预订了晚20:03点的列车。我工作所在的小镇车站,发往杭州客运中心的末班车发车时间为17:30,我也在网上预订了车票。

我17:00下班后,赶到小镇车站约17:22,去了趟洗手间,然后到一排溜公交车停车的地方扫了几眼,没发现标有杭州方向的班车。因为以前没乘过小镇班车去过杭州,我心里不踏实,又返回站内,询问办公室内的值班人员去杭州客运中心的车在哪?

工作人员可能未注意听到“杭州”两字,只听了“客运中心”几个字,就告诉我,车上标有客运中心的便是。

我看到一辆公交车上,显示屏上的确写有“客运中心”几个字,车里稀稀拉拉有几名乘客,赶紧上车。

17:25,车启动了。

我还暗自纳闷了一句:“哎,倒提前发车了。”不过也没多想,末班车人齐了,偶尔也有提前一两分钟发车的情况。

上车后我告诉驾驶员已经网上买票,汽车驾驶员说不可能,从来没有过网上买票的情况。

我受到质疑,大不舒服,告诉他我的确是网上买了票,并且将网上购买的截屏发给他看。

驾驶员一边嘟囔,一边开车,一边坚持让我扫码。我翻到购票订单,找来找去,找不到刷码的地方。好不容易,手机屏上出现一个条形码。

驾驶员让我试试扫一下,我扫了扫,显示只有2元。

这可奇怪了,我百思不解,又问了一下,“车是到杭州客运中心吗?”

“这是去往海宁客运中心”,驾驶员也反应过来错误所在。

我一听,立刻慌了,恰好车进站,我赶紧下车往回走,看了一下时间17:28分。

我立刻觉得紧张起来,此时再拦的士或网约打车根本不可能,并且还要到马路对面。

我赶紧拦住三四辆电瓶车,请哪位能帮忙一下送我回到小镇车站,我只有2分钟的时间。

大家都奇怪或将信将疑地望着我,只是没人愿意送一下。其中一人说,搭载被抓到要罚款的。

我无奈,只有跑着往回走,幸好只有一站路。

红灯也不管了,能看到路边值勤的辅警在喊我。我虽然努力跑,闹了两个红灯,但其实心里已不抱希望。

杭州车票已订,如果误了去往杭州的末班车,原计划会大受周折。

我急匆匆跑回小镇车站,看一下时间是17:32,已超过发车时间2分钟。心里非常失望。

我嚷嚷着要办公室工作人员给驾驶员打电话,因为车才出发不远,可以停下等我;我抱怨是他误导我上了海宁客运中心的公交车,而不是我所说的杭州客运中心的班车。

“九堡啊!”他说。

赶情他们头脑中根本没有“杭州客运中心”这概念,这是我网上购票时的地址,他们只有“杭州九堡”这名词。

他走到班车停留点看了看,说九堡的车还未发车。

我喜出望外,赶紧奔过去,一辆普普通通的白色中巴车,玻璃窗上没有目的地标识,也没有电子屏的红字提示说这是发往杭州的车。

不过我已经顾不上批评什么了,只觉得感恩。

上车就遭到驾驶员师傅一顿批评,“都什么时候了?早过了发车时间了,要不是因为网上显示有人未上车,并且考虑到是末班车,我早将车开跑了。”

“是是是,”我一点不介意他的批评,反而满怀感激,他要是不等我这两三分钟,我麻烦就大了。

刚才一阵着急,加上与小镇车站人员大声嚷嚷,现在只觉得喉咙冒烟。我简单解释了几句,上错车了,包括上错车的原因。

“这事怨不得别人,要怨也只能怨你自己。”驾驶员说。

是是是,我心想,我在上那辆车时,的确应该与驾驶员确认一下,是否是开往杭州的车,而不应该想当然将“客运中心”默认为“杭州客运中心。”

甚至那辆车17:25发车也没能引起我的警觉。

但是啊!但是为什么你们这些班车上就不能有个明确的提示呢?我心中暗喊。

这也是问路不靠谱案例之一。

到了杭州,所幸不再需要问路,只跟着提示标牌出行即可。

杭州果然大都市,杭州东站充满现代感。

杭州东站

回到正题,小结一下

(一)路还是要问的,老妈宝典有道理的,只不过一定要问清楚,并多问不同的人。

(二)给别人指路,要谨慎,要给别人指引自己能确认的路,免得误了别人的正事。

相关文章

  • 小看日本(10)

    ——“借问”与“遥指”之间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夜问路在何方) 出门在外 打听路是免不了的 想起那传诵久远的...

  • APP的生活

    出门在外,特别是来到陌生的城市,从刚开始的紧张问路到现在的自如穿梭,从寻找地址的困难到快速的到达,从等待、拥挤到说...

  • 手机没电了,会发生什么?

    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尤其当我出门在外时,每当手机没电了,我就变成了一个瞎子,不知道怎么坐车,不知道怎么问路...

  • 那个叫师一墨的潦倒作家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还是我刚毕业那会儿,那时候在省城一家报社打杂,出门在外都是我拿包递水,买饭问路。一天到晚本事没...

  • 寻找式的旅行一一北京什刹海二、三

    二 好嘞,走起一一后海! 一问路人,说就在前面,穿过定阜街就差不多了。我再次兴奋开来,就...

  • 苍海明月,无法相守

    月下花影,笑看世间情恨,红尘千丈,诉 不尽繁花似锦。一一题记 剑,戎马一生,刀,问路江湖,人,红尘...

  • 问路与被问路

    文/辛超凡 很多年前我就发现这一点,我走在路上经常被人问路。 那感觉就像迷路的人,在人群中单单要避开其他行人,专程...

  • 小心点,在路上。孤身一人的,姑娘家家的。

    文/Fan大叔 孤身一人,出门在外。得多注意,尤其是女孩。途中不乏危险,我不一一讲解,枯燥。某长辈、大姐、某女士、...

  • 三胞胎

    绳牵三娃心不慌, 任尔玩耍摇身狂。 万物新鲜好奇看, 投石问路免受伤。 一一彭甫2018年 8月12日早书

  • 问路

    独自一人,徘徊在 烟雾笼罩的街道 目之所及,街道 纵横交错,而我 迷失了方向 我抓住一人追问 “此路通向何方?”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门在外一一问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jo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