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400286/1a147e7a2353ac58.png)
在一个池塘里生活着一只青蛙和一条鱼,有一天,青蛙对鱼说:“今天,我想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鱼羡慕极了。等青蛙回来以后,它迫不及待的要让青蛙说说外面的世界。青蛙说:“我看到一只比我大很多的叫牛的动物。”从来没见过牛的鱼马上让青蛙给它讲讲牛是怎样的。青蛙说:“牛,身体比你大 1000倍以上,有四条树干一样粗的腿,眼睛很大很大,头上还长着两只又弯又尖的牛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鱼听了青蛙的介绍,在它的脑中出现了一个鱼不像鱼,牛不像牛的怪物。
这个故事像极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信息相对闭塞的乡村教育。见过“大世面”的老师们在教授知识时,尤其是在讲到我们司空见惯的具体事物时,我们可以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到几乎感动了自己,但孩子们却跟听天书似的傻了眼。也许我们真的已经讲得足够好了,但是孩子们却依旧跟我们不在同一频道上。
突然想起我刚工作分配到教学点时,有一天课下,听到了孩子们跟他们的语文老师的一段令我很心酸的对话:
学生问:老师,金鱼是什么样的呀?
老师说:书上有插图,你们自己看就知道了。
学生又问:老师,金鱼都是金色的吗?
老师说:应该是,我见过的金鱼也是金色的。
学生问:是不是因为鱼是金色的所以叫金鱼啊?
老师说:是的。
……
当时,我很诧异,他们的语文老师是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的,当时被请回来教学只是因为曾经唯一的老师已经退休了,村里又没有什么文化人,所以就聘请了小学未毕业的村前妇女主任来任教。因为走出过大山,所以很多东西应该见过,只是,当听到她如此跟孩子解释时,我心一阵酸。
也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那一段对话,我决定了利用周末回家一趟,去花鸟市场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条小金鱼还帮他们买了鱼饲料。我特意买了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小金鱼。为了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惊喜,第二个周一,我清早从怀化坐火车赶往溆浦,再坐面包车赶到学校。下了车,当我拎着一小缸金鱼往学校走,还在半山腰时,孩子们远远的就开始放开嗓门边喊——“肖老师来啦!肖老师来啦!”——边朝我跑来。看到我手上拎着东西,他们一直好奇地问着:“肖老师,这是什么东西啊?”我笑笑:“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到了教室,孩子们簇拥过来,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好奇的望着我。我慢慢地将塑料袋揭开,往透明的鱼缸里撒了些鱼食,金鱼们一个个鼓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的游到水面吞食。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奇怪的五颜六色的怪鱼,不住地问:“肖老师,这是什么呀?怎么这么奇怪了?还有这么多颜色?”“这就是金鱼啊!”“这就是金鱼吗?金鱼不是都是金色的吗?”“当然不是,金鱼有很多品种,也有很多不同颜色哟!”
……
“鱼牛图”,鱼的错误是利用了自己惯常所见的形象,特别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概念进行综合、推理、判断。而现实生活中,学习者在接受外界事物时往往都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形成新的意义建构,学习者理解的知识和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关。故事中的鱼之所以将陆地上的牛想象成鱼的身子和鱼的尾巴,主要原因在于青蛙对牛的解释,对牛的描绘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不够形象。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直观教学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实践也证明: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体验、主观能动的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我们的教育有时也会出现“脱节”,不是教师讲得不够好,也不是学生学得不努力,只是有时师生在信息传递时缺乏一个共振的契合点——同理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