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销售会写字”,作者原是一个外企高管,与很多移民一样,为了孩子的未来,爬山涉水去了加拿大,带著双胞胎兄弟,她已经在加国生活了两年多。“一切还好?”,且听她慢慢道来。——虚度子
01
最近国内的一部电视剧《小别离》很火,描绘了国内中小学家长学生真实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带有普遍意义,但是的确反映了一部分现实。
以前的千军万马现在不仅仅可以过一座独木桥了,还有另一座可以通向海外的大桥,有相当一部分对孩子有期望的家长,无论是土豪还是中产,都愿意把自己把孩子赌上这座看似很美丽的路。现在回头想想几年前的移民决定,孩子教育也是我选择远离故土,远离早已习惯的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英国和中国老师教学比赛的纪录片,其实就是两种教育理念的较量。中国老师严谨,刻板,扎实;英国老师自由开放,最终在英国老师教育下的孩子完败。瞬时间,大家为中国教育感到自豪、振奋,导致英国的有些学校也开始尝试采用中国式教育加强基础教育。
我不是专业人员,也不想去评判孰优孰劣,在此只是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02
我的孩子在分别在广州和北京这两个中国大城市渡过了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作为伴读家长,我深刻体会了中国式教育,了解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和家长是怎样紧绷的神经。
当今的城市化集中,尤其是在大城市,激烈的竞争已经延展到下一代。每个当家长的都是恨不得削尖了脑袋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中学,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当初心酸的入学奋斗史还历历在目,说起来也是血泪涟涟。
当孩子们进入小学,也即开始了人生奋斗的启程。从一年级刚刚入学,老师就要求尽量多的认字,有些孩子没上一年级就已经认识上千字,真让我捉急,我家的儿子们自己名字才刚刚写的歪歪扭扭。二年级就要把四则运算全部掌握,天天口算速算。每次考试之前,无论从学校到家里都笼罩着无形的压力,生怕成绩差了,孩子给班级拖了后腿,学校完不成教育局的指标,各科老师都严阵以待。
一直以来,我儿子最喜欢看各种课外杂书,当他们升入三年级,看闲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日益沉重的学业甚至挤压了睡觉时间,每天的功课必然是要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才能完成,更不用说考前的一摞摞试卷。题海战术以前只是应用在中考和高考,现在已经推广到小学阶段。
当有几次看着那小小的身躯在台灯下还在不停的奋笔疾书,面对让孩子继续学习和还是休息,我难以抉择,而每次强制要求孩子去休息的时候,他就会哭着说不行,一定要完成的作业,真是又心疼又无奈。尽管这些年教育系统都在强调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可是落实到实践时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曾记得北京的中小学提倡“减负”,落到实处其实就是原本该在家里完成的作业换成在学校完成,孩子们连课间,中午吃饭之后都在写作业,哭笑不得。
现阶段中小学的课本从内容上和几十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语文阅读材料,重点不是内容而是各种文法,词汇的运用,数学则是熟记各种公式,熟能生巧,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没有任何改变。
随着孩子的年级越来越高,小升初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我也感觉越来越紧张。缘于听了太多的故事,我对自己的孩子信心实在不足,而我没有经济实力在北京买到最好的学区房,远走他乡也许也是另外不得已一种选择。
当我拿到移民纸的那一刻,轻松地长舒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茫然,我的孩子终于不用面对残酷的厮杀,但是未来的学习就一定好吗?
03
初来加拿大,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择校。来了以后才知道,在加拿大这个地方,也有学区房,但是限制却宽松多了。
每年安省(加拿大第二大省)的权威机构菲莎研究所都对全省中小学校进行排名(小学3000多所,中学700多所)。小学的评分原则是根据三年级六年级的英语和数学的考试成绩(EQAO Education Quality and Accountability),方便家长选择学校,学生就近读书。
学校入学条件仅仅凭你水电单能证明你住在片区内即可,租房,自住都没有限制。近年来,中国移民的比例逐步提高,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很多学校华人的比例也逐渐水涨船高。
为了尽快能适应英语学习的环境,我不得不在第一学年亲自上阵,以期孩子们能尽快进入角色。
北美的教育体系沿袭英式教育,又在各个国家体现着自己不同的特色。无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课程设计总体来说分成Language(语文),Math,Science,Social Study几门主课。作为双语国家,加拿大小学四年级开始开设法语课(第二语言),另外就是体育课和ART课程,Drama(戏剧)。
教育局有统一的大纲,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为了帮助新移民,每个小学都会为新移民的孩子准备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课程。
即便儿子在国内读过各种英文培训班,但是全英文的教程刚开始还是有些力不从心,ESL课程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尽快起步,除了课上老师的讲解,网络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阅读材料,学校分配给每个学生账号,难度从A-Z,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阅读。RAZ KIDS便是其中一个软件,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孩子们在阅读中语言能力提升很快。
除了Language在ESL班上以外,其他的课程都要在正常班里读。这其中当属Science和Social Study最有挑战。当我第一次接触到Science课的时候,顿感到其中的内容对成年人也有相当的难度(当然我的英语水平也有限)。说明一下,这两门课在北美的课程体系里属主课,和语言数学平级。选题是科学的各个层面,题材非常广泛,比如说四年级有各种岩石的形成及分类,机械原理,齿轮,加拿大各个地区及地貌形成及各地区产业等等。五年级是人体各个系统(类似于我们初中时学的生理卫生)。
当我第一次看到ROCK的课程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是如此的狭窄,且不论里面都是各种不同岩石的英文专属名词,就连这些石头怎么分类我都一无所知。自然界ROCK按照成因分成Sedimentary(沉积岩), Metamorphic(变质岩)和Igneous(火成岩),这些种类的岩石在自然界中如何形成,如何相互转换,在地球上分布如何,用途,硬度以及细分。虽然儿子在课外读物中曾经了解到这些内容,但是讲述的如此系统,详细,对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
作为考试课程,中国式家长习惯性的思维是必须把每个细节都搞清楚,确保考试成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和孩子真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这门岩石课前后讲一个半月。
首先我很费解为什么每天孩子只带回来一张纸,上面简单的文字和图画的解释(大部分内容都是上课讲完了,老师上课经常给孩子看视频,讨论和做实验),根本没有课本,我只能上网搜集资料,但是太多专业词汇,完全看不懂,只能强迫孩子把老师带回的材料死记硬背,毫无疑问,成绩自然好不了,第一次只得了C。
后来慢慢摸索下来,才发现这就叫启发式的教育。老师发起一个主题,学生必须要四处收集素材,围绕几个要点,尽量去找各种资源广泛阅读,互联网上有很多适合孩子的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社区图书馆也是很好的渠道(这个跟每年政府大力投资教育也有关系),从中可以借到丰富而又能开拓视野的相关图书。然后定位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很多时候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想要考高分,就必须自己去探索,去汲取养分,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目的是希望帮助孩子们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于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04
另外说说教学方式上的体会吧。
第一次去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轻松,亲切。课桌不是一排排的,而是摆成一个个小组的方式,墙上贴的都是漂亮的图画,从没有见到什么标语。
在加拿大,除了数学,其它所有的作业都是按照Project来设计,自己上网找素材,组织信息,小组讨论,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出结论,再用PPT或者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想起以前做项目时与顾问们经常也是这种小组讨论的工作方式,在这里居然被小学生们天天训练使用着,苦笑。
按照加拿大的教育大纲的说法,教育不完全是单向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还要和同学讨论,分享思考和个人体会。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个人都是老师。
当然也会碰到小组里有懒惰分子,那时就要考验你的协同能力了,如何平衡整个Team的优缺点,如何激发大家的凝聚力,这就体现了领导素质,是必须从小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组织以及观察者。
我儿子经常在周末和同学一起讨论project,同时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贴到google classroom,大家可以分享比较各自的成果,这样的上学也是非常有趣呢。有时候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看他们写出的短诗,真不相信是这个年龄孩子的作品。
05
说了很多优点,其实北美教育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计算能力差的比比皆是。
对于中国老师一遍遍反复强调的记忆力,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可取之处。由于北美老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宽松式的管理,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在词汇阅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会差强人意。
这个老外的思维还是和中国人有所差异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当地的孩子们的重心更多在于体育,社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是太多,学业并不是太繁重。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以考高分,考上名校作为最终目的,希望孩子能在学习阶段能培养成就一生的好的素质,同时在学习的道路上尽量开拓视野,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一切的教育理念都在重塑,我也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标准,不断学习,也许如何培养优秀又幸福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