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与艺术家你的全部无意义都会被插上翅膀国学与传统文化
倪再沁 | 在混沌里放光明——我看孟昌明的水墨

倪再沁 | 在混沌里放光明——我看孟昌明的水墨

作者: 艺术与艺术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9-01 15:14 被阅读62次
我的直布罗陀 68x138cm 2018年


在混沌里放光明——我看孟昌明的水墨

倪再沁/文

前言

几年前,笔者曾发表〈具象水墨的抽象意义〉,论述传统中国绘画之所以没有走向抽象化,是没有这个必要而非无此进程,因为具象水墨中已有象外之意。所谓得意忘象,西方现代美术强调的「内在真实」不正是如此?!

在品评水墨传统无需抽象化的同时,对于六十年代以来台湾所开展的抽象水墨画,由于过于形式化与概念化的取向,使作品专注于形色变幻的效果而少人情人性之展现,它们过于虚假而缺乏感动人心的力量,不可能是水墨未来的出路。

然而,就在这篇否定水墨抽象化的文章发表后不久,笔者在旧金山南海艺术馆看到了孟昌明的画作,那是尺幅巨大的抽象水墨,饱满、深厚、温润,还有沛然莫之能御的一股浩气在画中涌动,当时,水墨抽象化的质疑就此在心中翻搅,孟昌明的巨作,使笔者对抽象水墨的「定论」大为改观。

云横九派 145×368cm 2016年

东西与古今

水墨画的困境是整个中国文化衰颓的一环,自清末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有自觉意识的水墨创作者莫不勇于面对创造新风格的挑战,而百余年来最主要的革新之道当属「引西润中」,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黄君璧、吴冠中等均属之。另一比较隐微的变革则是「汲古润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江兆申等可归于此。

「引西」,较常见的对策是面对现实,以写生为本,惯用的手法是采用透视法,以视觉经验为依归。然而写生和透视并非方法学而已,他们仍隶属于哲学体系内,浸淫日久必然深受影响乃至于质变,大多数所谓的新水墨除了毛笔、墨汁和纸张还是固有的,美学意识则尽属西方体系,这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剩下的只是材料形式,精神内涵实已沦丧。

满砚清墨向梅花 145×368cm 2017年

「汲古」由于仍在于造化与心源合一,以写意为尊的范畴,关注的多属皴法型态和笔墨韵味,这在倪瓒、沈周、徐渭、八大、石涛等前人的作品中仍有许多可供挖掘的宝藏。然而,文人水墨传统实在博大精深,凡创造意识不够顽强的画家,莫不深陷在皴法的形貌的经营和笔墨符号的雅俗桎梏中难以脱身,再加上缺乏较为现代的造形意念,遂使在传统中找新意的诉求难以突围而日益微弱。

初见孟昌明的水墨作品,那是一团团彷若阴阳二气聚合状态的黑域,不免为其既森严凝结又有机生发的型态所震摄,彷彿兼容了阿尔普(Arp)的外延与罗斯柯(Rothco)的内聚,那是极其鲜活的当代抽象形式。在画前伫足,亦不免要为既深厚沈稳又温润灵透的质量所感动,他越过了吴镇的敦厚、龚贤的沈郁,此为纯然文人水墨的传承。

孟昌明曾自述深受两位画家的启发:马蒂斯和黄宾虹。前者之造形既准确又精湛;后者之笔墨则苍润又华滋,这两种极其相异的审美语汇,分属西方与东方美学品味的极致,它们在孟昌明的画中遇合,以既引西又汲古地姿态贯通体用分离、形质失和的障碍,因而能开展出大砌四方的水墨新气象。

《窑变》之十四 68×68cm 2017年


虚实与真伪

在20世纪水墨画救亡图存的历程中,抽象水墨曾经是沸沸扬扬、独领风骚的鲜明风格,它在六十年代的台湾、七十年代的香港、八十年代的大陆,均以「前卫」的姿态卷起过一阵阵抽象潮流,任凭水、墨、彩及拓、印、贴等之偶然交织,撞击出许多号称「中国现代水墨」的新形式。

抽象绘画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型态,和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及尼采的存在哲学脱不了关系,他们的理论为非形象的、非认知的,甚至无以名之的「内在世界」提供了「真实不虚」的学理依据。由于时代的转变日趋伪善、残破、功利、麻木…,使「内在真实」得以成为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之高层次艺术。抽象水墨之兴,应该是在这个坚固的基础上展开的。

水墨抽象化所造成的时代巨流之所以在当代沦为涓涓细流,关键在于抽象水墨其实并不抽象。西方抽象大师,不论康丁斯基、蒙德里安、马勒维奇、波洛克…,他们的抽象是舍弃一切形象,犹如抛弃一切外在束缚才得照见自我。但抽象水墨放不掉可以左右逢源的虚幻意象,也舍不得可以变化万千的偶然效果。前者可以引发天空、云雾、瀑布、烟岚等联想,后者令人沈醉在团块、断裂、渗透、晕染等特殊技法中,这样的抽象水墨,是纯然的形式主义亚流,难有内在真实。

葫芦-热情的快板 145×368cm 2016年

孟昌明不属于抽象风潮中的人物,他的创作是在太平洋彼岸所孕育,时间与空间的「远离」有时反而使他更能看清真象,贴近自我,从而找到出路。饱看沃游使孟昌明对欧美近、现代美术有通盘的理解,默坐澄心使他对中国古、今美学有透彻的了悟,在融通东西方文化艺术之后,抽象水墨才能成为具有理论内涵的一种选择吧。

作为一个以有突出性格和创造意识的画家,孟昌明在创作上是以坚实的笔墨为造形之根本,何谓坚实?一笔一划老老实实地落在纸上,缓慢而明确地在画面上展开,经过层层叠叠,画家的情绪和意识才得以积淀并转化为单纯的造形,这是「有意味的形式」,里面有更深远的时间,更开阔的空间,更丰富的情感,更深邃的思想…,此即孟昌明具有「内在真实」的水墨。

青山千年立 碧水万载长 138×34cm 2018年

一画与万象

《天圆地方》,这是石器时代就有的造形,如良渚玉器中的「琮」,可以在方圆自适的准则下随意变化。孟昌明曾创作了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大作,也以〈天圆地方〉名之,自有深层的文化意识在其中。它可以是宇宙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也可以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它可以是形而上的气与韵,也可以是形而下的刚与柔;它可以是造形之万象,也可以是笔墨之一画…。

石涛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一画之所以能与万物相应和,在于一画能「见性」,因为透过书法般的线条,或浓或淡、或轻或重、或干或湿、或疏或密、或缓或疾…,能记录内在情绪及感受最些微的颤动;但若是透过素描般的笔触,则一画是一画,造形是造形,万象是万象。抽象水墨能否有机开展,能否深沈辽阔,关键仍在于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那「一画」。

能不忆江南 68.5×289cm 2015年

作为孟昌明创作源头的中国老庄哲学,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个一气相联而又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充满了活泼的生机和可能,受此观念影响的文人画因而强调「饮之大和」,也就是将宇宙万象与生命变化合为一气蓄于胸中,行之于笔下。笔墨含藏着精神内涵,所以画家可以借以传递生命信息,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其实就是笔墨、是一画,孟昌明水墨的基本结构及形式依据亦如是。

「笔墨等于零」的争辩,是对于水墨的内涵毫无认识所下的无知论断。孟昌明精于太极、长于书法、乐于京剧,他们都具有相似的回旋起伏的节奏,皆以外柔内刚的形式而臻于审美经验的高峰,器识与品味窄浅的画家很难体会其中奥妙。孟昌明最为赞叹的《泰山金刚经》就是文人美学的至高境界,看似平淡却内敛光华,看似朴拙却神韵天成,看似柔和却气势雄厚,看似简单却暗藏机锋……,这也就是孟昌明水墨境界的指标。

泼彩描金荷花之二 68.5×289cm 2015年

对理论思维和实践体验早已融为一体的孟昌明来说,艺术与生活无别,创作与行路相类,运笔和吐纳如一,它们都是气化流行、万物有机的体现,石涛题画云:「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皆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于纸上…。」孟昌明的水墨正是以「气胜」而展现革新创造的精神和睥睨磅礡的气魄。

气,从生命运行的基础到宇宙万物的化生皆统摄之,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世…,通天下一气耳!」一气贯通即万物与我为一,不仅止是〈一画章〉所述:「…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方能圆…」之一画,更是画家生命脉动和创作风格的总体展现,对孟昌明而言,这是一股浩然之气。

清凉世界 138×204cm 2016年


混沌与开朗

孟昌明的画作,不论是抽象的《天圆地方》或《如歌的行板》系列,或具象的《荷》与《鹤》组画,它们都有同样的笔墨质量。但在抽象水墨中有较为驳杂的意蕴,往往能看到孟昌明具体的人格、性情与诉求;反倒在具象水墨(并不写实,具符号化倾向)中有较为凝结的意象,往往能看到抽象线条、墨色及气韵。对孟昌明而言,抽象与具象并不冲突,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

对于怎么画?其实是难以言明的,因为造形的生成是一个神奇难解的谜,孟昌明对此有所陈述,但认为是「…试图打破『形』的框架制约,让情感和思绪自由自在地畅游于恍兮惚兮,恍兮惚兮的绘画世界」,这不就是「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的那个世界吗?

丽人行 34×138cm 2017年

依孔颖达《正义》:「氤氲,相附着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氤氲,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阴阳二气之聚合,浑然一体即混沌,孟昌明想藉笔墨神游其间,不论画的是什么,「它们有泪珠有叹息有歌声有欢笑有爱,所呈现的依然是人的忧伤与欢乐,认识与思索,理想与希望」。在氤氲不分的状态中展现人情人性,此即既混沌又开朗的世界。

孟昌明是今之文人,是有浩然之气的水墨画家,是能将人格高度和艺术魅力统合的创造者,更是辟混沌者,可以统摄古今、东西、刚柔、杂纯及理法、体用等多元丰富的面向,然后用最简易自然的笔墨画出。但如此笔墨正如〈氤氲章〉中所述:

「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沈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然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在这样一个强调科学、理性的数位时代,冷漠疏离及哗众取宠的艺术型态当道,水墨画的寂寞、衰颓愈异鲜明。放眼当代水墨,面对孟昌明如此有血性、有情感、有文化、有气魄…的水墨,犹如在暗夜中看到曙光,这在混沌里放光明的创作,正是水墨得以顽强存在,甚至在未来能积极开展的最佳例证。

                倪再沁  东海大学文学院 院长

秋色赋活180x97cm 2015年

水墨·赋格

——孟昌明书画艺术展

9月15日-12月31日

主办

中国书房

孟昌明美术馆

碑学研究院

地址

南京市武定门登城入口处2-4楼 中国书房


孟昌明新著

《唯美的恍惚——孟昌明诗书画作品》

将于2018年9月10日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著作汇集了孟昌明先生打油诗200余首

以及近年书画代表作品150余件

新书发布会与此次展览同时开启

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倪再沁 | 在混沌里放光明——我看孟昌明的水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ws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