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意识自我对话:
所有的语言都在一个相关又区别的体系中存在,正如基因决定性状一样,语言基因也决定语言的特征,基因会突变,语言也会因具体语用而发生流变,因为人的发音结构与习惯都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语言才有方言之分,同一语言因为地域差异,方言各有特色,只不过方言是最表层的语言差异,而比方言更高一层的语言差异是语种,因为民族发音结构习惯的差异又存在同属关系,再高一层则是语支,因为发音结构习惯自成一体,但语言构成的共性特征较大和亲属关系的相对接近,进而是语族,主要是亲属关系相对疏远和语言构成的共性特征娇较小,最高是语系,则是语言构成自成一体,亲属关系基本隔离,世界上的语系众多,但典型的是13种,这13种中最具影响力,语族庞杂的莫过于印欧语系,其次就是汉藏语系与闪含语系,最后就是阿尔泰语系与南亚语系等,要进行语言的深层对话就必须将语言置于语系之中考察,因为放在语系之中考察语言与语言之间才是真正平等的,不存在优劣之分,各成一体,特征自然分明,如此才能真正促进语言的全人类体系性对话,之所以会存在优劣观念,就是因为不完整,片面地看待语言,而忽略了从整体上审视彼此特征,语言的影响力大与否只是人口使用广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深度差异,与语言体系本身无关,凡是能自成语言体系的语言都是成熟的语言,都应平等对话,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汉语支中只有汉语一种语族,体现汉语的集中普及度,在这种语系之中存在四百多种语言,其中又有四大语族,分别是汉语,藏缅和苗瑶,壮侗四大语族,而这四大语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可以说清浊不对立是汉藏语系的发展趋势,要深刻地认识语言,唯有从不同维度着眼,现代宇宙认识中存在高维空间的说法,其实语言体系中何尝没有高维结构呢?你从不同的语系差异层次上看获得的是不同深度的语言认识,具体言语是语言宇宙中的最低维度,一般都是在一种语言内考察,而就不同语言而言,最低维度是方言,其上是语种,语支,语族进而语系,最高的维度就是语域,语域是包含语系本身的人类语言整体,是从最高本质上审视人类语言本身,与其他非语言的生命语向相区别,所以站在不同的维度看到的是不同的语言现象深度,而要审查语系与语系之间的区别就必须从语言的整体结构特征上考察,可以说世界语系主要分三种,分析孤立语与屈折,黏着和多式三种综合语两种,现代汉语就属于分析孤立语,现代汉语是没有格的变化,只有意境变化,通过独立虚词与固定词序来体现,不过汉语在古时也是综合语,比如对马的称呼上就是综合语,分析语使汉语有无限的发展可能,自然综合语就是存在词形或格的变化,综合语中唯一不同的是词素是否倾向表达同一意义,就拿印欧,汉藏和闪含三大语系来说,印欧与闪含语系多属于屈折语,汉藏特别是汉语属于孤立语,闪含的屈折不如印欧复杂,闪含基本上属于现代阶段的语言,除希伯来书面语与阿拉伯语除外,最大特征是存在重辅音,印欧中梵语是最古老的语言,印欧语系的语法是相对完善而发达的,不过其中英语已经向分析语转化,汉藏语系中最突出特征是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声韵调三者密不可分,但整个语系中声调发展不平衡,要分析语言除了从语音系统着眼,还有文字系统,世界上的文字也是丰富多彩的,借助文字可以直观了解语言的具体差异,所以文字系统是比较语言差异的一条重要窗口,世界的文字可分为五类,汉字是第一类,即形意也兼部分表音文字,第二类是音节文字,如日文假名,第三类是全音素文字,拉丁,希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蒙古文皆是,第四类是辅音音素文字,典型的如阿拉伯与希伯来文,最后就是印度的元音附标文字,第三至五类根源都是腓尼基文字,属于同源亲属,如此便可以在人类语言文字系统中审视汉语与诸语言的差异同一,便是重塑自我意识与意识自我的最佳基础,以汉语的汉藏语系与汉字的形意文字来对话人类语系与世界文字系统!
人类自我生成
人类自我具体何以可能呢?因为自我都是本位性的,排他性的,从自我本身来看似乎不可能,但是自我都存在比较倾向,如果在存在意义上深化这种比较倾向,自我与他者的比较就具体而普泛,可以说构成自我的是由语言符号所促进生成的一系列主体意识,对象认知和观念价值的意义集合,由此看来,存在意义上的自我比较必然是从主体意识的普遍生成和发展现象,对象认知的普遍构成和发展模式,观念价值的普遍造成和发展取向着眼,而主体意识最突出的领域就是哲学,伦理和心理,精神层面,自然比较倾向对该领域的渗透是最强烈的,观念价值最突出的领域是文学,艺术和历史以及批评层面,对象认知主要集中在语言,社会,人类和文化,法律等学术层面,如此存在人类,大一体历史和心理精神便同一于一体共生的比较倾向的自我觉醒的人文对话的意义拟合的人类自我生成途中!在一体共生的人类语系中意义不断发掘,直至抵达人类精神的终极彼岸——梵伊无限化如一!
网友评论